铁道兵文苑

《西线烽火——铁道兵二团援越抗美纪实》连载 第八章(8-10)

 

【纪念援越抗美六十周年】

《西线烽火——铁道兵二团援越抗美纪实》(连载)

姚尚明

第八章:中越友谊(8-10)

八 冒雨送信

1967年6月14日下午,铁十团三营十一连(1967年2月分编前为二团三营十三连)驻地附近的武燕乡,一位姑娘突然肚子疼得死去活来,不省人事。一起干活的村民紧急把她背到十一连,请求救治。连长唐明贵、指导员赵法亮立即中止向支队工作组的工作汇报,找来卫生员陶志友进行抢救。由于连队的医疗条件和卫生员的医疗技术有限,经抢救,虽使病情有所缓解,但仍未脱离危险。

时间就是生命,连长决定请求营里派汽车和医生前来支援。他抓起了电话准备向营长汇报,可是天公不作美,头顶一声炸雷,转眼间滚滚乌云间大雨倾盆而下,又一道闪电划过,接着又是排山倒海的雷声,雨下得更大了。连长抓起电话机,使劲地摇一阵,喂、喂、喂的喊几声,一点回音没有,电话线肯定被击断了。

为了抢救越南姑娘的生命,连长决定派战士王全江、孙家树徒步送信到营里,出发前,副指导员蒋思国给他俩提出简短的要求:“抢救越南人民的生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我们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你们要尽快把信送到,有什么困难吗?”穿着整齐,身背冲锋枪的王全江双脚一并,作立正姿势,唰的举起右手,向副指导员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坚决完成任务。”“他说的那样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那情景像是在哪部电影里见过,非常感人,令我终身难忘。”当时在场的连队文书熊泽海38年后动情地回忆说。

在王全江和孙家树离开连队两个多小时后,终于盼来了营里派来的汽车和医生,同时也带来了王全江失踪的噩耗。这时连队一片忙碌,迅速组织了两支队伍,一支队伍配合医生跟车将越南姑娘送往地方医院;另一支队伍赶赴出事地点搜寻王全江。

从十一连到营部走捷径约有10多公里,途中要穿行丘陵小路和水网田坎。据孙家树事后报告:他俩离开连队后,冒着大雨急行,恨不得插翅飞到营部。当路过水网稻田时,稻田田埂已被洪水淹没,只看见茫茫一片洪水。他俩高一脚低一脚地淌了过去。走到前面有一条10多米宽的小河,小河上有一棵大棕树搭建的独木桥。由于河水上涨,大棕树独木桥已处于半漂浮状态。孙家树匆匆走在前面,一脚踏到桥上,立即失去了平衡,急着送信的孙家树随着翻滚的棕树一下子掉进了河里。王全江见战友落水,毫不犹豫,大背在肩的枪也未来得及取就奋不顾身地跳进水中抢救。在急流中,他奋力将孙家树推向岸边,孙家树得救了,可是筋疲力尽的王全江却被滚滚的急流卷走了。

“王全江……”惊魂未定的孙家树在岸上声嘶力竭地呼喊着战友的名字,始终不见人影,急得他大声痛哭起来。但他此刻明白,哭是没有用的,目前他身上担负着抢救越南姑娘和战友的双重任务,必须尽快报告营部,好在这里离营部没多远了,他一口气跑到了营部,见到营长和立义(云南丽江人,纳西族),落汤鸡似的孙家树脸色铁青,急得说不出话来,双手胡乱比划着。营长知道出了大事,但也只好耐着性子安慰他,“不要急,把事情讲清楚。”营长听了孙家树的报告,立即下了两道命令,派车送医生赶赴十一连抢救越南姑娘,要求驻营部附近的十二连组织营救突击队,火速赶赴出事地点搜寻王全江。附近的越南老百姓闻讯后,自发划着小船参加搜寻的队伍。但由于水大天黑,当天晚上没有任何结果,直到第二天中午,在小河下游越南老乡捕鱼的竹器下打捞到了王全江的遗体。

王全江,一个英雄的名字和他为抢救越南姑娘执行紧急任务和舍己救战友的光辉事迹迅速在中国援越部队和越南当地党、政、军及各界群众中广泛传颂。

王全江,1943年6月出生在四川省渠县一个贫农家庭。1965年3月入伍,1966年9月加入共青团。他学习认真,工作积极,入伍两年多先后8次受奖。他生前多次向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并恳请党组织考验自己。1967年8月,中国后勤部队一支队党委根据他的表现和生前的愿望,追认王全江烈士为中共正式党员并追记一等功。

十团党委和越南地方政府为王全江组织了隆重的悼念活动,参加悼念活动的有越南党、政、军的各级代表和各界群众。在悼念的人群中,有一位全身披麻戴孝、泣不成声的年轻姑娘,她就是被中国部队及时抢救而康复的越南姑娘——范氏纯。她在王全江烈士墓前,深深地鞠躬,敬献花圈后跪在地上泪流满面的说:“是王全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永远牢记他的救命之恩。”

九 招手停车以后

团高机连入越不几天,安家和阵地设置就绪。耿连福连长把安家情况报告和阵地设置图绘制好后,派报务员王德明和通信员两人连夜送到富梅指挥所去。

一路比较顺利。交完信件,住了一夜。第二天因为白天要防空,指挥所首长让他俩下午4点以后再回去。

王德明和通信员从富梅团指挥所的山沟里出来后,沿着铁路往保河方向走着。

富梅到保河铁路里程56公里,走回驻地大约要10个小时。

突然,火车汽笛长鸣,一列越南旅客列车从老街向保河方向驶来,王德明站在铁路旁友好地向列车招了招手。

一件意想不到,并使王德明终身难以忘怀的事情发生了,越南旅客列车竟然在两个车站的区间缓缓地停了下来。

一位列车员用中国话问:“同志,你们到哪里去?”

王德明回答:“我们到保河去。”

列车员叫:“赶快上车!”

王德明和通信员急忙上了火车。列车长走上前来,拉着王德明的手往列车后面车厢走。

小王和通信员不知所措,盲目地跟着走。

穿过了五节越南旅客坐的车厢,虽然也有不少空位,但仍未停下来。

所经车厢中的越南旅客,都投来友好善意的目光,有的还招手致意。

进了第六节车厢,列车长才松了手。王德明举目一望,这节车厢与众不同,是越南人民军总政文工团歌舞团演员乘坐的专用车厢。

一时,车厢里像炸了锅似的热闹起来,原来前一天途中遇到的演“县长”的陈静和演法国兵的小阮也在其中。

熟人见面格外亲切,陈静和小阮以及其他演员都想把他俩往自己身边拉。

王德明看到小阮座位旁有空位,就坐了下来。

几个男女演员也坐了过来,小王用眼光把车厢扫视了一遍,看到通信员和其他三位中国援越战士,已被分散坐到车厢各处,每人身边都坐满了男女演员。

刚刚坐定,一位身材稍胖,约有五十多岁,看上去像个领导的中年人,走到王德明面前,指着他的头部关切地用广东白话进行询问。

小王不懂广东话,听后不明就里。

坐在王德明对面的一位年轻漂亮的女演员,用十分流利的中国普通话说:“我们团长问你,你头上纱布包的地方,是不是美国飞机轰炸时受的伤?”

小王恍然大悟,用手下意识地摸了摸用纱布包的地方,笑了笑不好意思地说:“不是的,是长了一个小疮。”

团长还亲切地问了一些到越南来后,习不习惯等关心的话,王德明一一做了回答。

坐在对面的女演员笑着介绍说:“我们团长是中国广东人,现在是越南的华侨。”

她这样一介绍,把中国和越南军人间的友谊拉近了一步。

团长问候了王德明后,又去看望了其他几位中国军人。

这时,火车正好进站,车上男女演员都挤向窗口,争先恐后地掏钱买香蕉。

当王德明还不知是怎么一回事时,坐在他对面的那位女演员,手拿一支香蕉,十分麻利地用另一只手剥掉一半香蕉皮,站在他的面前,含着笑脸,热情诚恳地用中国话说:“同志!请您吃香蕉。”

王德明顿时想到部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出国人员八项守则”,怕违犯军队的纪律。据说越南人吃香蕉十分讲究,有一种风俗习惯,一旦违犯了这种习惯,怕影响不好。

王德明边摇手边说:“不吃,不吃……”女演员和周围其他文工团员,都来相劝,小王还是婉言谢绝。

飞驰的列车,使站着的女演员身子晃来晃去,她仍然站在王德明面前,耐心地劝说道:“中国越南是兄弟,你们又是来帮助我们保卫北方,好让我们去解放南方,连香蕉都不吃,这是看不起我们。”

王德明无可奈何地解释道:“中国军队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出国人员八项守则。同时,我们在学习中了解到,按越南的民族风俗习惯,吃香蕉有一个规矩,我怕一不注意破坏了你们的规矩,怕影响……”

女演员抢着说:“你们到我们越南来帮助我们打美帝国主义,我们非常欢迎。我们党和政府进行了宣传教育,要我们尊重、关心、支持你们。我们剥香蕉的方式就是尊重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按你们吃香蕉的方式剥的。”

她用手指了指车厢的其他几个中国军人说:“你看,那几位中国朋友已经在吃了,你就不要再推辞了。”

王德明扭头看了看,不好意思地接过香蕉吃了起来。

这时,女演员才坐在对面的座位上,又为王德明剥下一个香蕉。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剥了吃,吃了剥……

周围的文工团员,也喜形于色地看着中国朋友津津有味地吃香蕉,而他们自己却不吃。

王德明已吃了十来个香蕉了,看到那位热情好客的女演员还在剥,赶忙说:“不要了,不要了。”

女演员还是剥了,又站在他的面前,热情诚恳地劝道:“中国越南是兄弟,最后一个……”

其他演员也七嘴八舌地帮着劝:“中国越南是兄弟,最后一个……”

王德明感到盛情难却,接过来吃了一个,然而那位女演员仍然站着,又剥了一个拿在手上说:“中国越南是兄弟,最后一个……”

小王光最后一个都吃了5个。

那位年轻漂亮的女演员,看到他实在吃不下了,又一再婉言谢绝,才停止了劝吃。

她又提出把刚买的几大爪香蕉带回去给其他中国朋友吃,王德明再三婉言谢绝。

不久,列车缓缓地在保河车站停了下来。

王德明和通信员与越南人民军文工团歌舞团的朋友,热情握手依依惜别,回到了部队驻地。

十 高机连与村民的友情

团高机连入越第二天,在越南老百姓的热情帮助下,很快以班、排为单位,分别住进了越南村民家里。

这是个只有十多户居民的村庄,坐落在保河车站与郎梯大桥之间的一片香蕉林中,团高机连的任务就是守卫车站和大桥,这个村庄是最理想的驻地。

团高机连连部,住在一位姓阮的村长家里。他一家人都非常热情好客。

在他家的桌子上,摆着两个大茶盘,一个茶盘上装着满满的经过窖藏熟透了的香蕉,另一个茶盘装的是茶叶茶杯。

尽管主人一再说:“梅隆基翁讷(请同志喝茶)。”但中国军队有“三项纪律八项注意”和“出国人员八项守则”,是一支纪律严明的人民军队,没有一个人动手去接香蕉或茶杯,使主人显得有些尴尬。而在其他村民家里,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阮村长不管中国同志吃不吃香蕉,喝不喝茶,每天都要端出香蕉和茶叶,照常放在客厅的桌子上。

这样周而复始,几天过去了,连部的十几位中国军人没有一个去动一下。

村长的脸上没有了笑容,也不再和中国同志打招呼了。

有一天,二团宋玉恒副团长一行来连队检查工作,阮村长通过越南翻译告了团高机连一状。

宋副团长当着阮村长、越南翻译和连部勤杂人员的面,向耿连长和指导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阮村长向我反映,你们住在他家里,他每天给你们端出香蕉和茶叶,几天来你们一点都未动过,他很生气,认为你们看不起他。”

宋副团长十分幽默地说:“作为军人遵守纪律这很好,但是,现在你们是在越南,你们是客人,阮村长是主人,主人诚心诚意招待你们,你们一点情都不领,使主人下不了台,恐怕也是个问题呀。”

他又接着说:“阮村长讲,你们是来帮助他们援越抗美的,当地没有什么珍贵东西,只有香蕉、菠萝、甘蔗等水果招待你们。这是村长一家一片盛情。咱们中国有句俗话叫“盛情难却”。你们纪律要遵守,情也要领。主人端出来的水果,也并不是一点都不能吃,也要注意点军民关系嘛!”

越南翻译抢着说:“我们越南人是非常好客的,你们吃得越多,就是越尊重我们,我们就越高兴。”

大家听了都笑了起来,阮村长也开心地笑了。一场误会就这样烟消云散。

在此以前,还发生过一件事。

该村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大爷,扛了一捆甘蔗放在连部住的门口,叫连部的人吃。

三天过去了,没有一个人去动一下甘蔗。第四天,老大爷气冲冲的把甘蔗扛走了。

听了宋副团长一席话后,指导员赶忙叫上翻译,一块去老大爷家进行家访。

原来,这位老大爷是越南劳动党的老党员。

他家里未住中国军人,为了对中国军人远离祖国和亲人,不怕流血牺牲,帮助越南人民进行抗美救国斗争表示一点谢意,他把自己地里的甘蔗砍了,送给住在该村的高机连战士吃,其中,也给连部送来一捆。

每天他都要去看看送去的甘蔗中国同志吃了没有。结果三天过去了,竟然没有一个人动一下。

他很生气,认为中国同志看不起他,就把甘蔗扛回去了。

指导员通过翻译向他解释道:“我们参加‘援越抗美’是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现在住在老百姓家里,已经给你们添了不少麻烦了,你们还送水果、送茶水……”

越南翻译抢着插话道:“你们来越南‘援越抗美’,帮助我们保卫北方,让我们去解放南方。你们所有吃的用的,都是从中国运来的,中国政府和人民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给了我们无私的援助,我们非常感谢你们。当地没有什么东西,只有香蕉、甘蔗,他们送给你们吃,你们就不要客气了,不然他们就有意见。”

指导员通过翻译,再次对这位越南劳动党的老党员,对中国军人的关心爱戴之情,表示感谢,并对我们的失礼之处表示深深的歉意。越南老大爷马上端出香蕉、茶水盛情招待了指导员一行。

回连部的路上,指导员正在想着异国他乡的军民关系,思考怎样才能建立新的军民鱼水情的问题。

宋副团长走后,连长、指导员专门开了连、排干部会,要求各班、排与越南老百姓搞好军民关系。应像在国内一样,为老百姓挑水、打扫卫生。医生、卫生员,要积极为当地村民防病治病。

通过积极开展为民做好事的爱民活动,使部队与越南人民的关系更加融洽。

从这以后,村长端出来的香蕉、茶叶,大家就不再客气,然而又注意分寸地吃一点。村长由每天供应一次,改为上下午各供应一次。部队也天天打扫卫生,连部还把炒的好一点的菜,送给村长一家人吃,相处的像一家人似的。

一天,连部人员正在吃红烧猪肉罐头下面条。村长笑着边比划,边说着什么。

通过翻译才知道,他问我们怎么不吃细粮而吃粗粮。

翻译解释说:“越南只把稻谷当作细粮,玉米、小麦都当粗粮。”

通信员端了一碗红烧猪肉罐头面条给村长尝尝,王德明通过翻译问他好不好吃。他连声说:“好吃,好吃,比细粮还要好吃。”

大家都笑了起来。

阮村长是位三十多岁的小个子壮年人,一家三口,夫妻俩带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小男孩每天由老师带着在树林中上课,白天很少回家。

自村长说红烧猪肉罐头下面好吃后,连部人员还送了些红烧肉、午餐肉罐头给他。

他看到中国同志对他十分热情、友好,很过意不去。于是把家里一头才三十多斤的小猪杀了,炒了几个菜,端给连队的同志。

小猪肉嫩,吃起来有一种特殊的香味。

连部十来个人边吃边赞越南猪肉炒菜好吃。但大家说起村长把小猪杀了,都感到很可惜。

袁汝昌通过翻译问他:“你怎么把这么小的猪都杀了呢。”村长回答:“我们越南的猪只喂那么大。”

大家听了都知道这并不是事实,而是村长为答谢中国朋友才这样做的。因此,从心底感谢以村长为代表的越南村民,对中国军人的真诚爱戴之心。

1965年11月23日下午4点钟左右,敌机临空,团高机连打响了出国以来的第一仗。

一时枪声大作,炸弹弹片横飞,美军F-105型战斗轰炸机,在轰炸团高机连阵地附近时,飞机机尾愤出的热浪袭人,高压气流掀开了阮村长等几家用棕叶盖的房顶。

在村中的高机连指战员和村长、村民,不顾敌机还在空中盘旋,都朝阵地上飞奔去。

耿连长怕敌机再来袭击,叫人把越南村民挡了回去。

战斗结束。高机连指战员七手八脚,帮村长等几户人家把房子重新盖好。

由越南范文同总理签名的荣誉证书授予每位援越抗美的指战员。这是授予二营部医生危流达的荣誉证书。(危流达提供)
 

1966年春节,胡志明主席赠送指战员的贺年卡(马仁泉提供)
 

1967年春节,胡志明主席赠送指战员的贺年卡(马仁泉提供)

越南政府授予援越抗美战士的“团结战胜美贼友谊胸章”、“八五”决胜纪念章、“胡志明主席”像章。(马仁泉提供)
 

 

编辑:周健(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