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梓祥导读:
局长“藏龄”十余年,收获丰,故事多。在《桑榆闲笔》中,本篇属于另类,也是他重要的过往经历。
文章讲到中国地摊经济的悠久历史,北京旧货市场兴衰的过程。最兴旺的时候,作者钱少、工作忙;退休以后有闲,旧书市场成了“昨日黄花”,有一些遗憾。不过,吉人天相,局长是北京收藏市场最早的那一批人,捡漏珍品不少。让我这个同行钦佩不已的是千辛万苦淘到的铁道兵书籍资料,一次向他的老部队——中铁十四局博物馆捐献了几十件,本篇只字不提更是“德艺双馨”。

旧书摊淘宝记
朱德全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从此,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实行改革开放。
在政策暖风的吹拂下,祖国大地处处春潮涌动。改革开放初期,最先火起来的是遍布全国的地摊买卖。
为什么最先起来的是地摊?因为地摊经济是我国的传统经济模式, 地摊经济投入少,见效快,经营灵活,一呼百应。三中全会以后,神州大地、大江南北,地摊如雨后春笋般地遍地开花。
地摊买卖,并不是现代社会的发明,在我国古代早已存在。它起源于社会文明的生产过剩和商品交换时期。具体说,起源于我国的新石器时代,兴盛于唐朝、北宋等朝代。
据史籍记载,盛唐时期,太平公主逛夜市遇见薛绍,成就了一段男女风流佳话,这说明唐朝时期的夜市地摊就相当发达。北宋时期,京城开封的街市非常繁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将当时的街市的繁华情形尽染纸上。从画上看,当时的京城开封,在街头摆摊的比比皆是,而且买卖兴隆,呈现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也”的盛世。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泰民安,最先兴起的是地摊经济,对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我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得益于解放初地摊经济的繁荣发展。我对那时候农村的地摊有深刻印象。那时候农村的集市开始繁荣。集市买卖农村叫“赶会”。小时候,爷爷常带我去赶会。街道两旁,都是做买卖的摊位。在路边,支着大铁锅,卖凉粉、肉丸等各种吃食;在地上垫上垫子,上面摆着衣帽鞋袜,随便挑随便捡。不怕脏的锅碗瓢勺、刀斧、镰锄等日用杂货干脆就摆在地上卖。
在我的印象中,那时候的地摊买卖,经济实惠,价格便宜,不欺不诈,卖的东西基本都是农村农民常用的生活用品、农活家什、针头线脑、小孩玩具,或者是农村喜欢的小吃食。
改革开放以后,买卖放开,对传统的地摊经营大开绿灯。那时候我在北京居住,地摊买卖发展迅速,而且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广大市民的认可。那时候,北京的基层群众最爱逛“农贸大集”和街头巷尾的地摊。农贸大集货物琳琅满目,像个大型综合市场, 有卖小吃的,有卖蔬菜水果的,有卖衣服和床上用品的,有卖杂货生活用品的。丰富了社会物资供应,促进了商品流通,方便了人民群众生活,得到广大居民的拍手称赞和热烈拥护。
那时候,随之而兴起的还有古玩地摊和旧货地摊。我没有辨别古董古玩的的知识和眼力,也缺乏古董鉴赏力,仅对旧书感兴趣。
北京建城的历史悠久,文化积淀非常丰厚,单位和居民家中处理沉积的旧报纸和旧书刊,使旧报纸、旧书刊市场迅速兴起,异常火爆,短短几年时间,京城大街小巷出现了许多卖旧书刊的地摊。
刚开始,旧书刊买卖鱼龙混杂,许多珍贵稀有的书刊杂志也沦为地摊货,同时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北京最著名的旧书刊市场有潘家园、报国寺、玉泉路、石景山、琉璃厂等地,而且还有早市、夜市和“鬼市”。

潘家园旧货市场,这里是由地摊买卖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旧货贸易市场。报国寺的文化市场,有几年火得爆棚,周四是当地的轮休日,最热闹,几乎人满为患。我当时居住在海淀区的玉泉路,周末一大早,玉泉路口北的马路两边摆满了旧书摊,延绵几公里,一眼望不到头,周末我必去逛地摊淘书。
永定路、玉泉路的马路边的早晚旧书市火爆一阵子,后来被城管撵到了玉泉南路西边小树林里,接着又先后转移到了鲁谷丰叶红市场、丰台双赢市场、石景山博古艺苑市场等地方,整整火了二十多年,至今还有一些零星摊位分散在郊区的村庄里。
卖旧书地摊的经营者,大部分是“二道贩子”,他们的买卖策略像是黑瞎子掰棒子,买一本卖一本,淘一本出一本,中间赚取差价钱。他们平时走街串巷淘书、收书,从居民家中或废品收购站收来旧书、刊物、报纸,周末就拿到地摊上出售,也很辛苦。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文化水平不高,并不懂书,不知道哪些书珍贵,珍贵在哪里?只是做转手倒卖的生意,赚取中间差价。他们卖的旧书大部分是按废品论斤称来的,来的便宜,所以卖的也便宜。
我看好的还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印刷的画报、画集和画册,不仅是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且印制得非常精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那时候地摊上卖的旧画报很多,五六十年代的各种画报成堆地堆在地上,最贵的也只不过十来块钱一本,一些专题画册、纪念画册价格也不高。像《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志愿军》《工艺美术》, 这些建国初期出版的大型老画集,只需二十元左右就可以买到。
我逛了十几年旧书市场,收获了太多的乐趣和惊喜。旧书市场我喜欢的书太多了,但我买了没有地方存放,无奈之下, 只好挑肥拣瘦,只买以下几种书:
一是老版书。古今小说、中外名著、辞书字典、家谱尺牍、画集画册等, 只要够老、够年份的我才要。毕竟物以稀为贵,书越老越难买,越老越珍贵。老版书是历史文化遗存,这种书只会越来越少,说不定买到的还是孤本。我淘的《鲁迅全集》布面精装本,那是1973 年12 月上海出版社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是1938 年版的原版重新印刷,装帧印刷大气、精美,属于绝版,非常珍贵。
二是文革版图书。文革版书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文化遗存,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我最爱读毛主席的书,文革版中的毛主席著作很多。那个时期出版的毛主席著作都是经典,印刷非常精美,版式版别别具一格,许多书后来都没有再版过,今后很难以再版,其珍贵程度不得而知。我主要购买的品种有毛主席的语录、毛泽东“选集”、诗词等红宝书。
三是“小人书”、画集、画册。我是连环画的忠实爱好者,我淘到的连环画有数千册,其中有不少是稀缺本。我有16 年的军旅生涯,热爱解放军,喜欢收藏军队的书籍。我集齐了解放军各个军兵种的画集、画册。
第四类是作者签名本。我淘来的名家签名本有著名作家和表演艺术家的签名本。

有一次,我在石景山鲁谷路一个书摊上发现两本《斯科特邮票目录》,1948 年版,外文版,上面印着各国的邮票大全。我不懂外文, 看不懂书的内容,但我认得邮票。上面都印有邮票的目录和图样。我翻看时,发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红色边区的邮票赫然在册。斯科特邮票目录 是世界上邮票最全、最权威的邮票目录。这本邮票目录第一次将中国红色根据地的邮票搬上目录实属难得。我头一天去,发现了这两本书,我不动声色,卖书的是个年过半百的中年妇女,看来她不懂外文、不懂邮票,只知道是老书,我问她几遍这书怎么卖,她就是不开价,只问我给多少钱。这种问价方式是地摊买卖常见的询价方式, 你出多少钱她都不会卖给你的,只是在探价,我只好作罢。第二天上班, 我还惦记着那两本书,中午下班没回家吃饭,直奔书市,正好是她女儿看摊,我装作随便看书买书的样子,不动声色,顺手拿出这两本书,她的要价不高,出乎我的预料,我顺利地买回了这两本书,可把我高兴坏了。
逛地摊是很辛苦的,每到周末假日,我一大早就要爬起来,简单洗把脸,饭不吃,水不喝,匆匆地赶往市场,有时候路上买个煎饼果子垫吧垫吧,有时候就饿着肚子等回来再吃饭。逛地摊的人都明白,地摊交易是先到先得,好东西一露面就被人抢先买走了。去晚了,人家把牛牵走了,你只好拔撅子了。宁可早去十分,不可晚到半步。所以,我每次去得都比较早,早早便来到地摊市场门前等候。幸苦一点,能买到好书。
地摊,真有说不完的故事。逛地摊,有无穷的乐趣。但是,随着北京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管理的规范,马路边的地摊已经基本消失了,旧书摊上的好书越来越少了。过了那个村已经没有那个店了,我也已经有多年不逛地摊了。但逛地摊那些事儿始终让我怀念。

朱德全(右)向中铁十四局博物馆捐赠铁道兵书籍、资料及老物件。
朱德全,河南省武陟县人,1968年2月入伍,1969年6月入党,先后在铁道兵第四师任战士、营部文书、排长、干事、师政治部保卫科副科长、科长等职。1984年1月随部队集体转业,先后在公安机关任副处长、处长、副局长、局长、政委等职。在部队和公安机关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著有《铁路建设公安保卫理论与实践》(群众出版社)、《书海拾贝》(中国书籍出版社)《蓄墨轻染流年》《回眸时光碎影》等著作,近年在网络媒体发表散文近300篇。
编辑:周健(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