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回首》共48篇文章,因为还有多本好书推介,我“严格标准”遴选佳作,紧挨“爷爷、奶奶”的这篇“姑父、姑母”我还是舍不下,想与大家分享。
姑姑一般与侄儿都亲,因血缘关系之故。聚云兄长与姑姑还多了一层感情:姑姑、姑父的养育之恩。
聚云兄长的书,写的多是好人,奸邪之徒也有笔录。姑父、姑母,像土地一样博大、朴实的农民。姑父早年是村公安员,淮海战役送军粮,当过乡长,为敬老院去请锻造做石磨师傅,路途中暑,英年(55岁)早逝。姑姑对聚云兄长及其妻子儿女疼爱有加,关怀无微不至。姑姑、姑父一生彪炳千古的事是是饥荒年月,将自家存贮的谷物分给乡亲,并不顾虑自家的安危。
我在推介聚云兄长的第一篇作品时,曾大赞他是“好人”。这篇写他对姑姑、姑父的孝敬,一般人真难以做到。
看这样的书,能够学习怎样去做人。
平凡而伟大的姑父姑母
吴聚云
2019 年深秋,正值姑父王化凤诞辰 105 周年,姑母吴心美诞辰100 周年之际,我特意将姑父姑母墓碑上的对联抄录如下:
姑父姑母功德无量恩深似海重如山,
侄辈后昆感恩戴德铭诸肺腑永纪念。
这幅对联,虽不怎么对仗,却道出了姑父姑母的功德和对我们的恩情,同时也表达了我们对两位老人的无限思念、万分感激和永久的怀念之情。
光阴如箭,时至纪念姑母诞辰 100 周年的 2019 年农历 9 月 19 日,姑父离开我们已经整整 50 年了,姑母也已辞世 27 年,但姑父姑母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对党的事业所做的贡献及对老人的孝敬、对晚辈的关爱无时无刻不浮现在我的脑海,使我终生难以忘怀。
姑父出生于 1914 年农历 2 月初 2,姑母出生于 1919 年的农历 9月 19 日。两位老人出身贫寒,从小在苦难生活中受尽煎熬。多灾多难的黑暗中国,贫困交加的窘迫生活,炼就了姑父姑母不怕一切困难,勇于吃苦耐劳的坚强性格,很早就参加了革命,并于抗日战争初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革命洪流之中,和千百万共产党员、劳苦大众一起,为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埋葬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刘邓大军强渡黄河之际,姑父做为公安特派员,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他枪不离身,睡觉时把枪搂在怀里,一有情况,立即出动。
那时村庄的民兵连、妇救会,在他的带领下,都训练有素,憋着一股子劲,随时能召之即来,投入战斗。
淮海战役期间,姑父率领着一支独轮车队,向浴血奋战的我方部队运送军粮。行至孟良崮时,遇到从战场上溃败下来的蒋匪军正在偷袭我们的运粮大军。姑父命令运粮民兵迅速隐蔽,然后自己躲在一辆独轮车后面,端起枪向走在最前头的军官射出一梭子子弹。蒋帮军官和一名士兵应声倒地,其他国民党匪兵仓皇逃走。运送军粮结束后,姑父将缴获的一支驳壳枪交给上级机关,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并颁发了立功奖章。姑母则带领全村妇女为解放军连夜赶制军鞋。那时,我们村庄制作的军鞋,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好,经常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有时接到抢救伤病员的任务,更是昼夜忙碌,悉心照顾。
姑父王化凤(中)
全国解放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姑父姑母一直是农村的中坚力量,始终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姑父率先在全乡成立第一个互助组,将壮劳力和病弱人群结合在一起,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群众生活的共同提高。他先后担任村公安员、鄄城县第五区组织委员、尹楼乡乡长、左营公社张楼大队敬老院院长等职。无论担任何种职务,都競競业业,尽心尽力将工作干好,多次受到上级领导表彰,并于 1952 年光荣出席了平原省(当时整个菏泽市都属平原省,1953 年该省撤销)英模大会,并带回一张披红戴花的合影。姑父还会一门祖传绝活:安下巴。有的人下巴脱臼了,疼痛难忍,即使有些外科医生,都无能为力,姑父却能轻而易举为患者安上。那时,经常有些外乡人,从几十里地外赶来,让姑父为其安下巴。姑父再忙,有时正吃着饭,放下饭碗就为患者诊治,而且从不收费和其他报酬。当患者表示感谢时,他一句“举手之劳”就把人家打发了。这门绝活和他的无偿的热心服务,让他扬名周边方圆几十里村庄。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最为严重的 1959 年春季,饥饿的人们纷纷拿起抓钩,到去年种过地瓜、胡萝卜的地里刨残留的根茎。光吃这些不能完全充饥呀,姑父姑母毅然将自己家中一间房子里放置的4个装满谷糠的大囤拿出 3 个为乡亲们充饥。原来,1958 年春季,生产队种了很多亩谷子。这些谷子加工成小米时,由于当时正在吃食堂里的大锅饭,大家对粮食不够珍惜,加工成小米时筛簸粗放,好多残碎的米粒遗留在谷糠之中。生产队要将这些谷糠拉去积肥时,姑母说:我家有间闲置房间,放那里留着吧,或许有用,没想到真派上了用场。姑母将米糠分给众乡亲,让大家拿簸箕扬,里面竟有很多金黄色碎米。如果对外不说,足够全家人度过灾荒,但姑父姑母却毫不犹豫地分给众乡亲。乡亲们分到谷糠后,和萝卜头、烂地瓜煮在一起,倒也吃得津津有味。有一次我回到老家,和上了年纪的乡亲闲聊,当提及此事时,他们对姑父姑母的善举仍充满感激之情。
那个年代经常有盲人来村里说书,他们吃着百家饭,有时却难觅住处,姑父姑母曾多次将他们安排到自已家中。姑母对别人总是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要是衣食无忧,瞎着个眼,谁出来说书呀!咱们提供点食宿方便,这是积德行善啊!
在我的心目中,姑父从未正儿八经休息过,每天都在忙碌工作着。1958 年成立人民公社后,姑父担任张楼大队幸福院院长。三年生活困难时期,姑父为了使幸福院的老人能吃饱肚子,经常骑自行车到公社或县民政部门筹款筹粮。那时全国虽然遭遇到大饥荒,幸福院的老人却没有一个饿死,依然能够办下去,姑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1966 年的盛夏,姑父为了进一步改善老人的生活,让老人能吃上鲜嫩可口的豆腐,决定在敬老院制作豆腐。磨豆腐,需要将石磨重新锻造。姑父冒着酷暑,骑自行车到 30 里开外的郓城县请锻磨人,骑到郓城界的刘口村附近时,突觉一阵弦晕,从自行车上摔了下来,人事不醒。午饭过后,幸福院的副院长见姑父及锻磨人仍未回来,就去寻找,发现姑父躺在路边,赶快找了一辆地排车,将姑父送到左营卫生院,经医生诊断,是严重的高血压病在烈日的照射下引发了脑溢血。经抢救,人是恢复了知觉,却变得走路艰难,脑子反应迟纯,整日傻乎乎的,虽有姑母的精心照顾,病情仍一天天加重,终于 1969 年元月 22 日(农历腊月初五)逝世,享年 55 岁。
姑父的过早辞世,使姑母受到重大打击,简直是悲痛欲绝,但姑母却勇敢地挺了过来。在我的印象中,姑母是那样善良、大公无私、吃苦耐劳,与世无争和尊老爱幼。姑母的公爹很早就瘫痪卧床,姑母不嫌脏,不怕麻烦,细心地伺候着。我的祖母,长时间和姑母生活在一起,姑母对她老人家更是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精心照顾,完全尽到了做女儿的责任。正是由于姑母的尽心尽力,祖母才得以享有 95 岁高寿的天年。
邻里发生了矛盾,姑母总是千方百计予以劝解和从中调和,直到重归于好。
姑父姑母中年时曾收养了一个 10 来岁的流浪儿,待他如同亲生,长大后送他参了军,退伍后又为他娶了媳妇,让他当上了东北煤矿的工人。谁知此人自此一去不返,伤透了姑母的心。姑母心想:姑父去世了,自己已年过半百,晚年的日子咋过呀?我每天晚上都陪伴着姑母,她哭我也哭,我对她说:有您侄儿在,就不会让您受罪,我会给您养老送终的。姑母慢慢安下心来。
我从 7 岁时就跟随姑父姑母生活。上学后,姑父姑母经常给我讲旧社会的苦难生活,讲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丰功伟绩,教育我爱祖国、爱人民,长大为国家做出贡献。记得有一次我因贪玩逃学了,姑母严厉地批评了我,连一向对我慈爱的姑父也大发雷霆之怒,脱下鞋子照我屁股狠狠打去。从此之后,我再也不敢逃学了。可以这么说,姑父的这唯一的一次打我,影响改变家搬迁到姑父姑母所在的村庄陈堤口村。当时我兄弟 3 人,我是老大,父母在照顾孩子方面有些顾此失彼,正好姑父姑母无儿无女,又特别喜爱我,关心我,我便跟随姑父姑母生活。后来,我的 3 个妹妹降临人世,二弟、三弟相继结婚生子,母亲又患多种疾病,父母亲更无暇顾及我这边的孩子了。
1984年暑假后,妻子孙桂兰被安排到当时的鄄城十一中学任教,感谢校长苏衍伦,给我家安排了一间半住房,妻子将姑母接到县城。我回家探家时,又动手搭盖了一个小厨房。虽然比较拥挤,也心满意足了1985 年夏天,我从铁道部第十八工程局调回地方工作,县林业局的管銮全局长见我住房紧张,安排林工商经理申明元同志亲自负责,为我家建了两小间偏房,儿子吴亮正在县城读书,拥有独自单间后,更改善了在家的学习环境。
1988 年,我在县林业局分得一处庭院,3 间主房,两间偏房,一家人在县城终于有了宽敞的住房。姑母每日在家操持家务,将每个房间整理得井井有序,院子里种满了瓜果菜蔬。我和姑母又在院子里搭了个架子,上面爬满了葡萄枝和南瓜秧子。盛夏时分,架子上面挂满鲜红透亮的葡萄,硕长的南瓜耷拉在架子下面。坐在葡萄架下乘凉,满眼一片绿色,别有一番惬意。那时,由于孩子逐渐长大,我和妻子都在县城工作,姑母的工作量明显减轻,加之经常改善生活,姑母的脸色渐渐红润起来,整日乐呵呵的。
妻子经常给我讲:你当兵期间,是咱家最困难的时期,姑母把留给自己准备寿棺和养老的几棵大树都卖掉了,贴补家中。咱们可要好好孝敬姑母,多尽一些孝心,妻子对姑母的感情超过了自己的亲生父母。她总是变着法儿买些好吃的,改善姑母和家中的生活。
万万没有想到,姑母不幸于 1986 年初夏查出乳腺癌,我和妻子赶快让姑母入院,尽快实施了乳腺切除手术。经过一系列精心治疗,姑母的身体逐渐恢复了健康。有一天,我下班回家,看到姑母又像以往那样蒸馒头、炒菜了,心里一阵高兴。等到孩子们放学后,一家人围坐圆桌旁,吃着姑母做的香喷喷的饭菜,幸福之感油然而生。
我们多么希望姑母健康长寿啊!3 个孩子也都希望完成学业、参加工作后,创造更好的条件,让他们的姑奶奶安度晚年。谁知好景不太长,1992 年初春,姑母乳腺切除术后的第六个年头,万恶的、除之不尽的癌细胞又转移到姑母的肝部。在这种情况下,再优秀的医生,再先进的医院也没有回天之术,只好围绕减轻痛苦进行治疗。都知道癌症的晚期是非常痛苦的,姑母却坚强地忍耐着,连预先为她准备好的杜冷丁都不让注射。我含泪回到农村老家,买回一个粗大的桐木树干,我和弟弟当帮手,让会木工活的父亲为姑母制作了一副棺材,母亲又邀请来几位邻居妇女,为姑母赶制了寿衣。
姑母吴心美
1992年6月4日,姑母于世长辞。姑母的永远离去,使我和妻子失去了一位好姑母,孩子失去了一位永远值得怀念,再也无法报答深恩的可敬可亲的姑奶奶。对一个家庭来说,这是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我的正在山东大学读书的儿子,闻听姑奶奶去世的噩耗,悲痛欲绝,满脸带着泪水赶到家中,跪倒在姑母睡过的床前,又跪在坟前哭得天昏地暗;两个女儿也都放声痛哭。3 个孩子每次回到老家,都要到坟前看望他们敬爱的姑奶奶,在坟前跪坐几分钟,心灵就受到莫大安慰,仿佛又回到姑奶奶温暖的怀抱。
我敬爱的姑母就像一支点着的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永远不图回报。为了表达对姑父姑母的怀念之情,牢记两位老人的恩情,在姑母逝世后 10 年后的初冬,在姑父姑母的坟前立了一块墓碑,做为对两位老人永久的纪念。在姑母诞辰 100 周年的 2019 年农历九月,我和老伴、儿子、大女儿专门赶回老家,纪念姑母的百年诞辰。
我经常在思索:姑父姑母只是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品德却那么高尚。他们很早就投身于革命之中,是当之无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我们国家正是有了像姑父姑母这样的千千万万的共产党人和工农大众的积极参与,浴血奋战,才赢得了独立和尊严,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姑父姑母和邻里和睦相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总是把困难、痛苦留给自己,将方便、幸福让给他人。在姑父姑母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姑父姑母一的一生虽然平凡,却是伟大的。
2019 年的春天,为纪念姑父诞辰105周 年, 姑母诞辰100 周年,我写了一篇怀念姑父姑母的文章《姑父姑母的一 生》, 发表在3月29日出版的《新华每日电讯》报上。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
编辑:兵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