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报告文学】影响张金春成长的三个人

 


   人不能独立生存与天地间,从小到大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花朵需要春风阳光才会艳丽芬芳,幼苗需要浇灌呵护才能茁壮成长,张金春回顾成长的历史,感觉到对自己人生影响最大的有三位人。
   第一位是外祖母。
   外祖父去世较早,是外祖母用柔弱的肩膀担起了全家的重担,岁月沧桑中把吃苦耐劳、勤俭持家融进了每一个生活细节,将他舅舅和母亲抚养成人后,外祖母就自己摆一个小烟摊,生活依然摆脱不了清贫与艰难。张金春小时在外祖母家生活了几年,充分感受了她那份慈祥与温和,也目睹了与邻里相处的和睦与友善。解放前和解放初期,那时候人们的生活虽然贫困,但人们始终坚持基本的仁义礼信,外祖母虽然不识字,但识理,她为人善良慈祥,与邻里很友好。解放前和解放初期讨米要饭的人既有普遍性,时常走村串户,每当有行乞人员驻足家门时,她的善心与怜悯表现在施舍里,锅里只要有一碗饭,也要分一半给要饭的人,有几次这样的人的来了,张金春主动用两只小手从米袋里抓了两把给乞者,掉了几粒米,他一粒一粒地拾起来放进米袋子里,口里还背诵着从祖母那里学到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外祖母看到潜移默化影响产生的效果后脸上露出了笑容……张金春从外祖母身上学到了勤劳与博爱品质,植根于内心的善良如同娟娟溪流生生不息。外祖母是张金春的品德启蒙教师,他今生受用不尽,继承和发扬外祖母的精神就是报答的最好方式。
   万物的原则,起始于根基。外祖母对儿时的张金春优良启蒙,为张金春的人生打下了良好的根基。“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道理的。
 
   第二位是抗美援朝邱少云式的英雄、特级伤残军人李国才。
 
 
   1954年,张金春在郝穴小学读二年级的时候,学校请来李国才等几位志愿军叔叔做报告,李国才同志说:他是首批入朝参战的志愿军战士,在参加的多次战斗中他都在圆满地完成本职任务后,主动协助战友抬伤员,扛弹药,打扫战场。总之什么事都积极主动抢着干,深受连队官兵喜爱。1951年2月,部队在离汉城近40公里的水源道阻击敌人,进入阵地后不久,敌人就向他们阵地发动了猛烈地进攻。官兵用步枪和手榴弹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不少战友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活着的战友个个都打红了眼,将生死度之于外,人人英勇杀敌。为了战斗的胜利上级派李国才和几名战士潜伏到阵地前沿,观察或监视敌人动向,这时敌人几发炮弹在李国才身边爆炸。将他的左臂炸断,鲜血顺着断臂不停地往外流,他真想用右手拿起枪,抓起手榴弹冲出去和敌人拼了,但想到自己的任务是观察监视敌情,不能暴露整个小组的任务,只好用右手压住流血的断臂,口中咬住一节树枝,强忍剧痛,躺在冰天雪地里一动不动,直至昏迷。战斗结束后,战士们发现他还有生命体征,立即将他送往医院抢救。由于外伤与冻伤都很严重,医生只好锯掉他的双腿与左臂,右手也仅剩下一根大拇指。听了他们与美军英勇作战的事迹,张金春深受教育。讲《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是作家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后所著报告文学,最先于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刊登,《谁是最可爱的人》长久广泛地传播,影响了数代中国人。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英雄人物的事迹,使少年张金春萌发了长大以后也要像他们那样参军报效祖国崇高理想。
   少年张金春时常把听来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讲给妹妹和小伙伴们听,学会了分享与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抗美援朝英雄的故事。
   无巧不成书,世界之大,无奇不有。30年后的1984年5月,张金春转业到沙市复员退伍军人精神病医院工作,抗美援朝老战士李国才早些年转业到沙市烈士陵园工作。这两个单位均属市民政局管。一次到局里面开会他们相遇,张金春激动地对他说:“1954年在郝穴小学听您做过报告,就是那次报告萌发我长大后也要像您一样参军报效祖国。您参军帮助北方邻国在极其严寒条件下打击美国侵略者,我参军后帮助南方邻国在极其炎热条件下打击美国侵略者,我们都是国际主义战士!”,一席话牵动了两颗心,年少时的聆听与转业后的重逢是这样的巧合。

   第三位是张金春在部队的卫生所长高树枫。
   高树枫是1947年入伍的,他不仅是教张金春医学卫生知识的启蒙老师,也是手把手地教缝被子、钉扣子、补衣服等生活技能的生活匠人。特别是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感染着张金春。当病人看病后,你给他拿药,哪怕将药瓶盖放的方法不对,他会当着病人的面批评你感到无地自容。有一次,张金春与他一道抢救一位颅脑炸伤的伤员,当时出血很厉害,其他部位外伤出血最好的方法是加压包扎止血,而有颅骨骨折的伤员就不能用这种方法,只见他用止血钳伸入颅内很快就钳住了颅中动脉,出血很快就止住了。领略了临危不乱,从容应对的风范。1969年张金春首次探亲,他亲自在张金春短裤上缝了一个小荷包,叫张金春到友谊关兑换成钱与粮票后放到小荷包里,用别针别好。(国外用的是军用代金券与就餐凭证)。张金春回部队时带了点水果糖和家乡土特产分给战友们吃,他问张金春找对象了吗?结婚了吗?张金春说都没有,他就说“以后不准这样铺张浪费,别人带糖果不是结婚就是找到了女朋友,你什么都没有。”从点滴中感受着兄长般的关怀。
   在部队里流传着高树枫“一张邮票”的故事:朝也盼,暮也等,高树枫终于收到了妻子的来信,他此刻欣喜若狂的神情,与平时完全判若两人。自从出国前夕,为了严守军事秘密,避免暴露部队行踪,上级规定不准通讯以来,官兵们就中断了与亲朋好友的联系。好不容易等到禁令解除,在不泄密的前提下,恢复正常通讯。可别人的去信,均已收到回音,而他的去信,如沉大海,直到今日,望穿秋水才等到飞鸿喜至,能不让他高兴吗?      
   高树枫的妻子王淑文,是哈尔滨制药厂的技术员。她贤达聪慧,热情厚道,在厂里众多军人家属之中,堪称德才出众的好军嫂,受到全厂干部职工的称颂。有这样的好妻子,高树枫感到无比骄傲,常常喜形于色,可赞美之词总埋藏心底,从不张扬于口头。尽管这对夫妇彼此爱慕,心心相印,但毕竟人隔千里,惟凭书信往来,弥补离多聚少的缺憾,充实相敬如宾的内涵。因此,一纸书信,便成了他俩缓解牵挂,互帮互勉,滋润心田的及时雨。
   高树枫此时正乐滋滋地细细阅读着来信。忽然,脸上由晴转阴,前来凑热闹的同志见了,随即敛起笑容,关切地问:“所长,怎么啦,家里出了什么事?”他答非所问:“冤枉,冤枉,真是天大的冤枉。”可他看着看着,脸上又慢慢由阴转晴,把大家闹得如坠五里云雾之中,不知究竟是怎么回事。一位性急的同志忍不住问:“高所长,你脸上阴晴瞬变,难道信中有奥妙?”高树枫满面春风地说:“我挨老婆的批评了,不信?你们拿去看。”原来信中有这么一段话:“我之所以迟迟不给你回信,是因为你的马列主义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说什么军队干部家属要处处带头,不搞特殊化,而你呢,八分钱的邮票都舍不得买,冒充士兵享受优惠,你的思想觉悟太低了。”大家看过信后,才知道他妻子的确冤枉了他。援越抗美战争早期,军人服务社尚不完善无邮票可买,与在国内不同,干部士兵寄信,均可不贴邮票,只需加盖三角形的“军人免费邮戳章”即可。而王淑文并不知道丈夫已经出国,应该享受这种待遇,她误会了丈夫。有人还是不解地问:“背了冤枉还笑,为什么?”老高竟然一反常态,破例地炫耀妻子说:“是她的误会,给我重重地敲了一下廉洁自律的警钟,她很了不起,敢于和不正之风作斗争,我能不高兴吗?”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地哈哈大笑起来。从中感受到了夫妻互敬互爱,互谏互帮的好家风。
   在部队里流传着高树枫“一口木箱”的故事。那是1970年夏天,高树枫奉命调往铁道兵第15师工作,该师正驻北京承担地铁修建任务。全营全体官兵得知老所长要走了,谁的心里也不好受,他们一批又一批,纷纷前来看望。大家对老所长的钦佩,流露在情意绵绵的临别话语中。高树枫不仅是位医术精湛、知识渊博的好军医,也是一位廉洁自律、德高望重的好领导。无论是在敌机轰炸的现场,还是在风雨交加的黄昏,他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同志们。如发现实际操作不当,他会进行严厉的批评,拯救生命的工作来不得半点的粗心与失误,严格中让你口服心服。日常中,每当战士们的衣衫破旧了,这位东北大汉却趁夜深人静,一针一线,替他们缝补。一旦有人头痛脑热,他递药倒水,端茶送饭,关爱有加。他履行了一位严师的职责,奉献了慈父般的温暖。
   当大家见到他的行装和书籍等全部“家当”,只用几个纸箱和塑料包便已装尽时,无不从内心发出惊叹。6连指导员黄继福实在于心不忍,他回队请木工赶做了一个长80×宽50×高40厘米的木箱,叫通讯员送到卫生所,还没等高树枫开口,来人便说:“老首长,指导员担心你不收,只得派我们送来。木箱虽然轻微,可里面装满了全体官兵一颗颗心喏!您一定要收下。”说完,他就转身飞快地跑走了。
   第二天清早,送行的人群围满一圈,高树枫把助手张金春叫到一边小声说:“求你办件事。我个人调动怎么能用公家的箱子装私人物品带走呢,我办公桌上的那口木箱,麻烦你送到6连去,可以,用它装文件和其他物品。请替我向指导员黄继福致谢,只说盛情心领,原物退回。”高树枫就这样把廉洁自律一直做到了离开老部队的最后一刻,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再美的语言也显得多余。老所长登上了新的征程,他给所在部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战友们留下了永久难忘的念想。
   战友们的盛情,使高树枫更加感到难舍难离。
   迄今为止,他已从军25年,随部队经历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修建了鹰夏、包兰、湘黔等数条铁路,目前已即将圆满完成援越抗美的神圣使命。25年的战斗生涯,他与这支部队结下了不解之缘,更与朝夕相处的战友们建立了深厚情谊。在这离别前夕,留念之情他割之不断。
   岁月不居,光阴荏苒,老首长转业到哈尔滨,张金春转业回家乡都有几十年了,中途张金春多给他写信,传递出想到哈尔滨去看望他的想法,他每次都讲,“你到哈尔滨来开会或学习,我们全家都欢迎你,专程从南方花那么多差旅费来看一个老头就没有必要了。”老首长在援越抗美期间经常喝南宁产的一号香片的茶叶。有一年张金春带老战友、烈士亲属到越南给牺牲战友扫墓,回来路过南宁给他买了两斤一号香片茶叶寄给他。他很快就叫他的小孩给张金春寄来了东北的一些土特产,弄得张金春再也不好给他寄什么东西。


 
 
 
   到2011年,张金春已60多岁,老首长已步入耄耋范畴年过80岁,张金春怕再不去看望老首长,以后就没有机会了。于是带着老伴一路风尘北上,下火车后才知道老所长已等候多时,接到张金春夫妇后就讲不许住宾馆,不要去花不该花的钱,因地制宜在他家搭了一个铺,这样好抓紧机会和时间叙旧,接着吩咐老伴、儿子、媳妇、孙子等,陪着在餐馆里吃饭。过程中张金春示意老伴去结账,结果被告知已经结过了,随即老伴拿出1000块钱给他,怎么也不肯收下,几个回合过后实在拗不过张金春老伴,那一餐饭花了870元,将剩下的130元钱拿到张金春老伴手中,并讲这130元不拿起,那1000元也不收。几十年过去了,变了的是容颜,不变的还是那份关爱与情感,吃的不仅是一顿饭,更是心性的交流与晚霞的灿烂。张金春与老首长一道工作第五年,他对党、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公私分明,工作精益求精,对部下严格要求,耐心帮助,使张金春终身受益。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金春以后也担任了营卫生所所长、团卫生队副队长,也像他那样对待周围工作的同志。到地方当医生以后,病人往往会给医生送些土特产,有时无法拒收。他曾这述说:“就在病人出院后,例如他送你五斤香油,我就会按市场价格将油与油壶的钱,等他出院后一起汇给他。有次病人送给我一支钢笔,我到荆州和武汉文具店打听到这种品牌的价格,之后将钱汇给了他。因工作需要我担任副院长工作后,经常要陪外地专家或有关领导吃饭。我都一一做了登记,年底将粮票和钱交到医院食堂。”这是有老首长的影响所致。
    “这三个人的言行品质,影响了我的一生,让我终身受益。”张金春经常深情地说。
景在眼中,情在心中。多少年来,张金春在思念中宛如常常与这个三位贵人对话……
是的,人生是一条曲线,起点和终点之间充满着无数个选择的机会,但重要的关键的只有几次。人的一生会遇到太多的人。正是在党的培育教育下,又特别有这三个人的影响,让张金春铺垫了人生根基,选择了正确的人生道路!
 
    张金春简介:1964年11月从湖北省江陵县应征入伍,服役20年,在援越抗美前线战斗了5年。于1984年5月转业到荆州市复员退伍军人精神病医院工作,历任副院长、纪委书记。张金春于20O8年创办了铁道兵援越抗美战争博物馆。2019年7月24日,被授予“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光荣称号;2019年10月18日,张金春作为英模特邀代表参加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开幕式;2021年7月1日,张金春荣幸地出席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并安排在天安门东侧观礼台前排就座。







照片由作者提供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