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铁 路 情 缘(上集)



 

铁 路 情 缘 (上集)
 


 

       富屯溪畔,滨江高层公寓里,一生戎马生涯,南征北战,回到了结婚成家的原点·南平市延平区安享晚年。耄耋之年的父亲每天下午完成三份报纸阅读,还在凉台进行半小时健身气动锻炼,偶尔站在凉台窗边,远眺三江合流处的闽江口,隔溪相望葱葱茏茏的九峰山,不时从当年铁道兵一师建设的九峰山隧道传来进出行驶火车的鸣笛声,把他带入60年前的往事回忆……
 


 


 


 

       1955年为了打通东南福建出海通道,巩固东南海防的战略部置,为福建经济助力,结束福建无铁路的历史。毛主席、中央军委任命中央委员王震为铁道兵司令员兼政委,铁道兵领导机关总部迁到原南平市人民政府边,光荣岭上的黄金山上,代号为“80”部,王震司令员员和铁道兵总部机关领导有条不紊地在山城指挥着这场移山填海的福建铁路大会战。
 


 

       鹰厦铁路施工中连接江西的武夷山脉大禾山隧道,山体花岗石,断层破碎带,地质结构复杂,王震司令员亲临施工第一线,进隧道调研并亲自抱起风枪打钻,体验掘进施工的艰难,生活上要求确保指战员的伙食营养。给了广大指战员极大地鼓舞,热情高涨,不畏艰难。
 


 

  在厦门两处海堤路基施工,可谓工程浩大,克服重重困难,向海浪中抛石块,需要砌筑和填料大量的花岗岩石块,再浇捣混凝土斜坡直墙路基,不仅要战胜海上狂风巨浪,而且还要对付台湾国民党飞机的袭扰,建设难度可想而知,但是铁道兵创造出“精卫填海”的现代神话,20余万铁道兵指战员和民工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以雷霆万钧之力,排山倒海之势,开山架桥,移山填海,不到三年时间,以惊人的建设速度建好了鹰潭至厦门铁路。鹰厦铁路的通车加强了福建海防建设。“炮击金门”起到重要作用,牵制了美帝,反对“两个中国”图谋。之后不到二年时间又建好了南平来舟(福建最大编组组站)至福州·马尾港的铁路,漳龙铁路、梅潘铁道等铁路工程建设,福建成为铁道兵时期建设铁路工程最多的省份之一。

  家中俯瞰60年前的地方巨变
 


 

       南平闽江铁路大桥建设是由在抗美援朝中荣立特等功的杨连弟连(铁道兵一师一团一连)承担施工任务,闽江河水湍急,战士们赤膊上阵,围堰桥墩。施工中克服重重困难,还破获了国民党特务破坏大桥施工的阴谋。

  后排右一卢星子
 


  1956年7月1日父母结婚照

 

  艰苦奋斗,志在四方,敢打敢拼,不畏艰险,乐于奉献。铁道兵的精神、文化在八闽大地上流传,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移山填海》反映铁道兵建设福建铁路的电影。中央、省级领导、文艺团体频频来慰问演出,作家、诗人赞美铁道兵的风采,成为继志愿军后最可爱的人,铁路沿线争先恐后当民工,女青年嫁人就想嫁铁道兵,铁道兵王震司令员为解决大龄军官婚姻问题,组织了南平周边县学校女教师、医院护士等的联欢会。父母在军民联欢会上认识相爱,在“七一”党的生日喜结连理。
 


 

       父亲一生追求真理,对党信仰忠诚。1945年他(学名:盧聖祖)就读于坐落于宁德三都澳岛上的福建省立三中学念高中,解放前福建三所高中校之一。1947年初,当时国内内战,学校被迫搬迁福安县,在那他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组织参与学生青年开展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运动。
       1948年学校

 


 

       迁回老校区三都澳岛。在三年高中学习结束毕业时,被人告密他是中共地下党员,被学校扣留,要交宁德国民党保密局,多亏学校一位同姓卢老师营救,将他放出,并安排停泊在海岸边的小木船,送我父亲离岛,船夫划着船浆,小船摇摇晃晃在波浪中艰难地前进,经过一个小时的奋力划行,终于到了大陆岸边,上岸逃离了三都澳岛。直奔60公里外自己的家霍童镇。

  1949年初春,中国人民解放军,继取得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后,又在党中央的“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传大号召下,挥师南下。福建地下党组织和闽东游击队积极响应,为福建早日解放而做准备。三月底,父亲参与伪宁德莒州民团枪支收缴接收转运任务。回到霍童镇,感觉到霍童人民为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鼓舞,人民盼望着霍童早日解放,而伪霍童镇及自卫队,如惊弓之鸟。霍童是革命老根据地,三十年代初,老一辈革命家叶飞,革命烈士颜阿兰曾领导发动过有名的“霍童暴动”,虽然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但革命党人并没有被吓倒,地下党组织在镇周围广大农村坚持对敌顽强斗争。现在全国形势大好,国民党反动派终将灭亡。

  1949年五月初父亲参加组织霍童镇公所暴动。他与黄岗、黄尚友等地下党员密谋,不可强攻,宜可智取。趁伪镇长不在时,把主管的林志新引出镇公所缴械绑架林某后,几名地下党员和游击队员共九人分二组,一组五人用仅有的二支手枪顶住林某后背,在到达镇公所时快速夺下二哨兵枪支,接管了门岗,其余人迅速冲上二楼自卫队营房,把枪口对准他们,缴枪不杀,不费一枪一弹,解除了国民党霍童镇武装,霍童镇最后一个反动政权终于被推翻。收缴长枪七十多支,短枪近二十支,手榴弹十多箱,子弹二千多发,这是解放战争时期霍童镇革命斗争史上的一个重大胜利。

  1949年5月福建大部分及沿海地方还未解放,还是黎明前的黑暗,宁德霍童镇的暴动,惊动了宁德的国民党军队,派兵前往反扑进行镇压,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暴动的大部分人员和基本群众转移霍童周边的高山上。父亲授命带领七名游击队员去寻找刚入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告别家人父母,爷爷卢书文拿着十块银元交给父亲,嘱咐一定要保重,爷爷是个开明的人,对父亲的革命行动一直支持,家中二楼小屋常是父亲他们地下党秘密活动开会的地点。爷爷他身强力壮,身高1.76米,凭着勤劳、抓住商机,把山上的货肩挑海边出售。海边的鱼货挑到镇上销售,慢慢生意做大了,在镇上开了二间杂货鱼店,养活着父亲兄弟姐妹6人,家境稍好,才让家中老大十岁的父亲上霍童小学,

  女教师后面是父亲。
 


 

       1942年小学6年毕业,去屏南县念完三年初中,爷爷说:“二个杂货鱼店,加上刚买了三十亩田地,在家帮助打理,可父亲执意还要念高中,爷爷说服不了,只好依着父亲。1948年父亲在宁德三都澳岛上福建省立三中念完三年高中,在高中二年级,父亲就参加了中共地下党,在福安、宁德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抗租减税运动。

  高二暑假期间,宁德税务局长到霍童,正好看到父亲在杂货鱼店,还点点头,看了看店铺门牌,爷爷拉着父亲问怎么不叫他进来坐;父亲曾在宁德县城和游行抗租减税人员到税务局交涉,所以印象很深,真不巧被看见。过不了多久,爷爷杂货鱼店税收加重,儿子认识税务局长,怎么还多了税,爷爷不思其解。他老人家当时哪里知道父亲们做地下工作的秘密。父亲高中上学,比较节省,为了地下党组织活动经费,还把刻有他名字的金戒指给组织做活动经费。可这枚金戒指组织上没有典当钱用,后来宁德历史博物馆建立,做为文物存放博物馆内。

  父亲和七名游击队员离开霍童镇,带着枪支,爬山涉水,经屏南县,在政和与建瓯交界的东游乡,遇到了刚入闽的第二野战军杨勇五兵团。听到部队首长讲二野七兵团由浙江入闽,进攻福鼎、福安、宁德闽东各地,很快都会解放。父亲与七名游击队员决定加入解放军,向登记干部报名,因福建口音很重,登记干部误把卢聖祖写为卢星子,叫习惯了,觉得这名字有新意,挺好,一直用到现在。
 


 

       刚参军就投入到5月13日进攻建瓯县城激烈的战斗,另几名一同入伍的战友参加5月14日解放南平的战斗。第二野战军五兵团势如破竹,一个月的时间解放了武夷山、建阳、建瓯、浦城、松溪、南平、沙县。国民党第六、第八、第二十兵团十多万在建瓯参军入伍二野五兵团。
 


 

       官兵仓皇逃亡南部福州方向。二野指战员全力肃清闽北各县国民党残匪。解放的闽北各地欢庆解放,青年和学生踊跃参军,福建北大门的打通为第三野战军解放福建全省开了好头。叶飞率领的第三野战军十五兵团十五万大军及解放区南下工作队和长江支队接管了闽北各地政权,中央任命的张鼎丞福建省委书记所率领华东纵队入闽与新组建的省委一班人在建瓯隆重会师,发出解放全福建动员令,乘胜追击,消灭退守福州、漳洲、厦门等地的国民党军队。第二野战军七兵团由浙南入闽进攻福鼎、福安、宁德、闽东各地。第四野战争一部分进攻龙岩、永定、长汀等。
 


 

  二野五兵团二个月解放了闽北各县及沙县,肃清了闽北各县国民党残匪,7月中旬二野五兵团入闽部队奉命归建,撤离闽北,由第三野战军和长江支队接管闽北,并解放全福建。二野五兵团从福建到江西,一路经过几次战斗,在到达江西龙虎山,经过几天的休整总结,父亲被选送军大二野五分校学习。

  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西藏还没有解放,西南、中南、华南国民党的残匪没有肃清,二野五兵团司令员兼军大五分校校长,作了进军大西南剿匪的动员报告,一年多军大学习提前毕业。父亲被分配到二野五兵团49师147团三营任文化干事,从江西贵溪上清宫出发,徒步三千多公里进军大西南剿匪的战役中,经过无数与国民党残匪的战斗。

  到了贵州,一批军大同学分到贵州各县市去建立新政府,一批分到十八军进军西藏,一批分到十六军、十七军赴朝鲜前线抗美援朝。我父亲和几十个同学被分到贵州黔西南,到要起义的国民党二七二师和省保安师当解放军军代表,当解放军军代表到起义二七二师下属各连时,遭到叛变,一百多名军代表,被叛匪杀害了九十多人,处境非常严峻。贵州土匪非常猖狂,号称有20万,是全国匪患最严重的省份。整个贵州省剿匪战役中,仅他们军大同学就牺牲了165人,其中福建籍同学14名。国民党二七二师和当地地主恶霸惯匪非常猖狂,蒋介石授命其为滇、桂、黔三省“反共救国军”,多次攻占县城,在夺回册亨县城的战斗中他们营长及几十名战友牺牲。
 


1951年父亲在贵州军区

 

       二野五兵团把贵州剿匪当作第二个“淮海战役”,他们团和兄弟部队组成盘普城大合围(即盘县、普安县、水城县),要求被合围的国民党二七二师为主的残匪及保安团起义投诚。他孤身一人深入保安师一个连当军代表,宣传解放军的政策,劝他们弃暗投明,给自己留条后路。在强大攻势下,成功劝降了保安一个连放下武器,起义投诚。他和战友再到二七二师一个连当解放军军代表,连长是师长小舅子,顽固不化,妄想在夜里杀害我父亲和另一位军代表,多亏一个江西籍该连机枪手告知,立即通过他动员了七八名想起义的弟兄,另一名军代表带领下在大院门口架好机枪、长枪控制进出通道,我父亲和这个江西籍兵冲进连长屋,活捉了敌连长,整个连起义投诚。因作战英勇,特别是劝降敌二个连成功起义投诚。减少战斗伤亡。在贵州贵阳时受到第二野战军总部授予的徒步进军大西南全程模范荣誉称号和三等功二次。在贵州军区司令部通讯处参谋,警卫连长职务。
 


1953年父亲荣获西南军区文化大练兵三等功

 

       全国解放后,家乡农村阶级成分划分,因有店及土地,有少量雇工,爷爷被划分为工商业兼地主成分,二个杂货鱼店及土地没收。但又给爷爷安排镇供销社职员工作。1985年83岁的爷爷去世,我赶到霍童参加了宁德县供销社,霍童镇在自家老宅院内举行的追悼会,镇领导和供销社领导对爷爷拥护党、拥护政府,支持儿子参加革命参军给予肯定和称赞。

  


父亲1955年在长沙解放军政治学院

 

       国内战事基本结束,处于和平时期,三反五反及思想改造运动开展,父亲因出身工商业兼地主家庭,成份不好,贵州军区政治部还向父亲落实与家庭及他父亲是否划清界限,有无往来的登记表。被调离到贵州军区国防仓库当指导员。 

  1953年全国扫盲运动开始,父亲被贵州军区抽调当扫盲教员,他教的班学员有连排及少数营级干部,通过速成学习,文化程度达到初中初级水平,获全军扫盲先进教员,上报二等功,因家庭成份问题,只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颁发的文化大练兵三等功,由于与家庭出身原因,立功喜报,报他叔叔卢春和的名字接收。他教的扫盲班学员,大都提升,有的连排干部成了他的领导,由于家庭成分问题,他被确定为控制使对象,对待不公有些委屈。出身家庭不能选择,但对党信仰忠诚,从闹学潮,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参与暴动,参军剿匪,英勇作战,经历了战火洗礼和考验,在那个极左的年代,唯成份论,有才能不能重用,怀才不遇,但父亲能理智调整心态,更加注重自己思想学习,以更严格要求自己。1954年被推荐去长沙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二年,毕业后分配到铁道兵一师三团三连代指导员,一师三团政治理论教员。
 


现在的梅照村部

 

       铁道兵在南平有二个师,部队准备在南平西芹镇建部队小学,解决随军子女上学。1955年母亲在南平师范学校毕业,全省统一分配,安排在沙县青州镇小学教书。教书有一年的母亲,放暑假就赶回部队的考核,面试通过。等待着部队小学的开办。十月份上级通知部队不办学校了,家属回原籍。父亲刚好到长沙几个月的学习,临走时对母亲说,部队叫你来,肯定会给予安置,在家等待着,就是不安排,当家属我也能养活你。

  


 

        一个多月闲着无聊,母亲感觉年纪轻轻呆在家里不工作真不是滋味。于是到南平市劳动局要求工作,工作人员了解到母亲是师范毕业的,介绍到教育局,教育局领导接待了母亲说:“正缺教师,工作可以安排,但是条件很艰苦,到农村开办一人执教小学,混合多年级小学复式班,三天后想好再来”。母亲毅然拿着教育局的介绍信,带着行李用具乘汽车到峡阳镇学区,在学区人员的带领下走了十几里山路,村支书热情地接待说:“课桌椅都做好了,就是没有老师来,今天终于来了”当天就妥善将母亲安顿下来。
 


 

       母亲在村部人员陪同下第二天走了七个自然村,发动学龄前儿童来上学,农村重男轻女,很多家长不想让已经到上学年龄的女孩子上学,经过母亲以已为例,耐心说服,几天的走访,全村三十多名男女学生的复式班终于可以上课了。不仅是一年级的新生,已经跑很远的路到其它乡村去上学二、三年级的学生也都回到梅照村小学校。梅照村有了简易小学复式班。一个教室里三块黑板,一、二、三年级学生轮换讲课,从语文拼音、字母、汉字、算式开始,给一年级学生讲完课,布置作业,再上二、三年级课。三年级提前自习课文,就这样轮换重复着。最后当堂批改作业,一二三年级同上一堂课,内容不同,课堂过程差不多,就这样周而复始,每堂课不分年级,只分学科,半天上语文,半天上算术。由于晚开学近两个月,母亲就一头扎进梅照村的学生堆里赶教学进度,几个月也不回南平,经过三个月的辛勤教学,各年级学生学习成绩明显得到了提高。母亲待适应了梅照村的工作环境的艰苦生活,才给父亲写信,告知他自己到梅照村工作的情况。
 


 

  父亲长沙学习归来,乘列车到达峡阳火车站时,已是夜里12点,走出火车站按照母亲写信画的路线图及住所位置,打着手电筒照亮漆黑的乡村小路走了大约一个多小时。突然,前方有嘈杂的声音传出,父亲紧觉地手摸腰间的手枪,走近一看,是村民在抓泥鳅和青蛙,向村民打听到梅照村就在前面,父亲大步流星,很快找到了母亲所描述的住处,并幸运的找到一根长竹竿,轻敲着二楼的窗户板,喊着母亲的名字。早有心灵感应的母亲听到后,喜出望外,急忙下楼打开大门。新婚离别半年的夫妻得以在乡村团聚。
 


 

       第二天住隔壁的省里工作组同志和村干部看到父亲,诡秘的调笑:“卢同志你昨晚到达?我们一点动静都没听到,真是天降神兵啊”。母亲急忙解释:“他是按我写信画的线路图找到楼下,轻敲窗户板,我下去把他……”。大伙称赞不愧为军人,懂得不扰民。傍晚,父亲自称是海边人会做鱼,主动献艺,在厨房为大家烧出一道清烧草鱼,吃完晚饭,工作组的同志称赞:“鱼做的好吃,还有点酸甜味”。一听这话,父亲觉得不对头,没有放醋呀?赶忙打着手电去厨房查看,“不好!水缸和泔水桶挨得很近,因点煤油灯看不清,错把泔水舀来煮鱼啦”。大家这时想吐也吐不出来了,这段笑话反应了当时条件真艰苦,没有电灯,照明点煤油灯,要独自一人挑水做饭、洗漱、到外面菜地的粪池倒马桶,环境差,苍蝇蚊虫多。村里人都担心母亲一个城里的女孩子会干不久。但是母亲在梅照村坚持了一年多,因有身孕,大家看着母亲肚子一天天变大,一边心疼嘱咐她处处小心,一边向乡村干部建议,赶快叫上级把母亲调城里,担心早晚出事。母亲是这样从乡亲们的爱戴中离开梅照村,被调到南平市东山小学工作。
 


 

       母亲在梅照村教学工作得到了学区、教育局的高度评价,人事部门主动与沙县教育局联系,把母亲的教

  龄从一九五五年计算,补发了暑假及离开沙县青州小学二个月的工资,一九五八年母亲荣获南平市委、市人民委员会颁发的年度“六好”干部荣誉奖状。

  铁道兵完成了在福建的铁路建设任务,1959年7月底铁道兵一师移防云南昆明,修建贵昆铁路,母亲随军调动,刚满一岁的我被抱着上了部队军列闷罐车上,天气炎热,身上长满了痱子,难受啼哭,还拉肚子,吵得不得安宁,到湖南衡阳兵站父母抱着我在自来水龙头上冲洗。经过三天昼夜行车,到达了云南。
 


 

       父亲所在的铁道兵一师三团就在昆明市安宁县人民政府隔壁马路对面,先头部队已建好八排营房,紧挨着安宁县连然小学校,母亲就安排在连然小学任教。不到一年,母亲当任学校团支部书记,三年级年段长,学校领导的重用,母亲加倍努力工作。

  一年后父亲调铁道兵一师政治部宣传干事,组织上联系了把母亲调距离铁一师近的昆明市文林街小学工作,母亲熟悉了安宁连然小学的工作、生活环境,不愿调动,父亲只好依着母亲。

  昆明市龙翔街铁道兵一师师部旧址,现已是军委装备部昆明转运站

  这年年底,铁一师三团也离开安宁开赴绿丰铁路建设,紧邻连然小学的八排营房给学校做教室用,只有约十户随军家属及留守人员,铁一师三团戚团长家属和政治处主任家属被学校安排与教师同住的小院里。

  贵昆铁路639公里,由铁1师、铁5师、铁6师、铁7师、铁8师、铁10师及铁道部二局职工民工和当地驻军30多万人参加建设施工。铁一师负责昆明至沾益160公里米轨铁路改标准铁轨铺设改造,加上沾益至宣威段83公里为新建铁路。铁一师还承担昆明至禄丰铁路线段施工,还有红河州碧色寨至越南河口177公里抗日战争炸毁的桥梁重建,重新铺设铁路钢轨任务。
 


 

       铁道兵一师是1948年战争年代在东北建立的,为护路抢修东北的解放做出了贡献,也是第一支抗美援朝的铁道兵部队,创建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有着光荣优良传统,有特等功臣“登高英雄”杨连第,排弹英雄李云龙等一批英雄人物。铁一师在云南时,按五五制扩编,五个团,每团五个营,每营五个连,每连五个排的建制,官兵有36800人。部队分散,父亲做为铁一师的宣传干事,经常去各团连队采访,还是国防战士报特约通讯员,在完成宣传工作还要向师里及报社写稿。星期天也常不能休息,忙于写材料,偶尔偷闲也是星期六晚饭后骑着公家带照明灯的自行车行驶32公里回安宁家里与母亲我们兄妹团聚,星期天吃完晚饭又赶回昆明铁一师师部,那个年代父母就是这样忘我工作。

  母亲在安宁连然小学,工作勤勤恳恳,1964年被任命为安宁县连然小学校长,1965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兼校长。

  在铁一师政治部宣传干事工作二年,父亲调到禄丰一平浪铁一师一团担任宣传股长,离安宁距离更远了,一年难得回家二次,1965年生病,我和母亲还乘汽车到禄丰一平浪看望父亲。那时铁道兵志在四方的军歌在当年广为流传,背上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雄壮的队伍浩浩荡荡,同志呀,你要问我到哪里去,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我们从小都会唱,看到禄丰有盐矿、煤矿、铁、铜等矿产,知道建设这条铁路的重要。
 


 

       文化大革命前夕,父亲高中时的一位同学,福建省宁德县供销社主任黄尚文,解放前参加城工部,地下党组织是父亲介绍入党的,他知道父亲的下落后,要求父亲证明他中共地下党员身份。这可把父亲难住了,因为他解放前参军,因表现突出在部队入党。那时地下党是单线联系。首先要证明父亲入党的证人,才能证明这位老同学的入党问题,这位老同学一再催促下并说是关系他的政治生命。这样父亲向铁一师党委写了解放前参加过城工部及中共地下党,请组织调查的报告。组织上很重视,派了二位干部在福建调查父亲解放前加入中共地下党介绍人黄岗同志,结果一无所有。这样组织上定性为:一、向组织隐瞒历史;二、所说是否真?是否参加地下党组织,调查无结果,档案记录历史不清。严格控制使用,背着这历史的包袱。一九六六年父亲调入新成立的基本建设工程兵41支队。
 


 

       1966年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9月份开学后的第一天,已当小学校长三年的母亲被造反派“工宣队”和红卫兵带去批斗,打倒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当权派姜桂英的标语在学校内外铺天盖地,口号连绵不断。我牵着弟妹来到操场上,只见在主席台上已是安宁县教育科长的前任校长李如德,头戴着铁丝筋骨的纸糊高帽,旁边站着的是母亲,脖子上挂着白底黑字红叉“打倒走资派姜桂英”字样的大牌子。看到此情景,弟妹们吓哭了,我看着也害怕,赶紧领回弟妹在家中呆着,盼着母亲早点结束回家,可快中午十二点了,母亲还没有回来,弟妹肚子饿得直叫,我生平第一次生火做饭,取下从墙上挂的咸肉,切一块炒白菜,煮一碗鸡蛋汤,等待着母亲回家吃饭。弟妹吵着要先吃,我制止住,要等母亲回来一起吃,我不断唱着歌哄着弟妹,不知过了多久,母亲拖着疲惫的身体,精神焦碎地走进家门,看到这情景先是愣住了,接着就抱住我们弟妹三人,眼泪滚滚落下,悲喜交加。

  一九六六年基建工程兵的诞生,是当时国际形势严峻,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美国侵略越南危及我国西南,印度也在我国边境上闹事。风云涌动的国际形势,让毛主席、党中央作出了改变中国工业布局的宏大构想,国家大规模开展建设三线大西南、大西北。国内渡过困难时期,正实施第四个五年计划,由于基础工业落后,建设队伍少,急需一支机动灵活,大战发生能用到上,和平时期为建设突击队,一支“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陆军兵种正式成立。基建工程兵41支队(师)是担负着建设贵州盘县煤炭矿区的任务。又回到了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回忆徒步三千多里进军大西南一路剿匪的艰难岁月,父亲一同参军的七名战友,到达贵州牺牲了五人,他是幸运的。怀恋为人民流血、流汗甚至付出年轻宝贵生命的战友们,怎能不让他思绪万千。自己从解放前的小知识分子在人民解放军这个大熔炉里锻炼成长。
 


 

       基建兵工程兵四十一支队,是在贵州盘县,由煤炭工业部盘县指挥部的煤矿七个工程处为基础的干部职工工改兵,铁道兵来的四百多军官为建军骨干加上新入伍的义务兵组建而成。七个大队(团),父亲在407团政治处主持工作。
 


 

  407团在盘县火烧铺,团部在火烧田山顶上,冬季下雪,气候寒冷,汽车上山轮胎安装防滑链,水管结冻,只能用雪溶化生活用水,条件非常艰苦。首批刚参军入伍的战士到来,在大山里是搞煤矿建设,觉得当基建工程兵不光彩,不安心服役,有的甚至想偷跑。父亲在全团大会讲我军的宗旨,优良传统,基建工程兵是为国家重点工程和三线建设做贡献的一支特殊兵种,是革命的需要,当基建工程兵光荣,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他深入基层连队与干部战士交谈,并到施工一线,下矿井、走工区,进连队。查看干部战士的工作生活情况。在安全生产工作的同时,注重军事训练,按基建工程兵十二字“劳武结合,以工为重,能工能战”的建军方针落实。部队军容、军纪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树立了当基建工程兵光荣的思想,有了精气神,工作生产效力大增,矿井建设,土建工程,铁路改线等各项工作突飞猛进。在当时西南三线建设总指挥彭德怀元帅视察时,部队得到表扬和好评。

  随着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深入,学校正常的上课不能进行,停课闹革命,昆明及安宁成立了二大造反派组织,八二三战斗队和炮兵团战斗队,二派组织冲击党政军部门,解放时封存仓库的战争年代的旧枪支也拿来武装,时常发生枪战,我们家窗户用砖头磊上,晚上睡觉木门上披一床棉絮,怕子弹飞进。一天夜晚枪声大响,第二天出去看是一方战斗队设置路障,大卡车轮胎被子弹打爆,司机被打死。家靠马路的外墙有子弹打的弹痕。这样的乱象,母亲也不能离校,还要接受工室队,红卫兵造反派的批斗。

  1969年春节前母亲征得县教育局批准,带着我们弟妹去贵州探亲父亲,从安宁坐火车到昆明,买了去沾益的火车票,站台上挤满了北上大串联的红卫兵,找到座号车箱,看见车门拥挤的人群,5岁的弟弟和7岁的妹妹怎能上得了车,母亲急得车箱窗边转来转去,车内几个好心人看到,叫母亲把弟妹抱在窗前,他们伸出手把弟妹从车窗外接进车箱内,我和母亲赶紧挤进车箱的门道,随着后面人群的推拥而上,我头戴的军帽被挤落,就在人挨着的缝,掉不下,想伸出手抓一把,双手就是抬不起来,人挤人,人挨人,真是有滴水不漏的感觉。母亲和我大喊着弟妹的名字,经过十几分钟在人群中挪动,终于和弟妹相见啦,可是我那顶心爱的军帽却丢了。椅子上坐满了人,过道里和车箱接头处都是人,行李架和座椅底下也有人在那里躺着,我们二张票座位挤坐着,三百多公里距离列车走走停停,开了十几个小时,我们随带的食物不多,车厢挤满了人,不敢到站台买食物,弟弟叫饿,肚子饿,急叫不停。

  好心的邻座旅客拿出他们带的糕饼给我们弟妹吃,晚上弟弟困了,睡着了,母亲抱着很吃力,好心的邻座旅客把茶桌上的东西、水杯移开,让弟弟睡在茶桌上,让我们很感动。

  火车停靠沾益站,我们母子四人走出车站,再转汽车来到贵州六盘水山区的盘县,看到是小雪花在飞舞,随着阵阵轻风,雪花飘落在头上、身上。长期在四季如春的昆明,从没有感觉这么的寒冷。坐上父亲来接我们的车子,汽车在蜿蜒曲折的山区公路行驶,路边的溪水的气和雾连为一体,汽车在云雾中穿梭,山连山,到处银装素裹,冰天雪地。当车从溪边山脚盘旋到火烧田山顶到达了父亲所在的407团。父亲看着我们几经周折的安全到达很是高兴,看着我口唇开裂,怎么搞成这样?我委屈的说:头戴的军帽丢了,父亲安慰着会给你一顶。

  一家人相聚是快乐的时光,我们堆雪人、打雪仗。我由于一路乘车的疲劳加玩雪、感冒,扁桃体发炎脓肿,在卫生队打针吃药也不管用,消炎不了,卫生队长给父亲讲,最好转支队医院手术切除扁桃体,不然春节都无法过,父亲同意了,正好有送2名病号去支队医院,我跟车到了盘南41支队医院,第二天在手术室口腔喷麻醉,医生把扁桃体剪钳下来,麻醉过后,疼痛难受,服了止痛片也感觉减轻不了多少。

  父亲在支队军需科长的铁道兵老战友和家属来医院看我,这么小的孩子住院怎么家人没来陪?听她这句话,心里一阵酸楚。几天时间只能吃流质、半流质,推小推车送餐的是一位云南昆明入伍的战士,听我会讲昆明话,认我这个小老乡,没事过来我床位坐,说话聊天,给我打的牛奶也比别的病号多,有老乡常来也不觉得孤单,一晃五天过去了。傍晚,住院大楼下操场放电影,我正在看得起劲,突然放映员通过播音喇叭传出:407大队住院卢洲小朋友病房有人找。我回到病房,一个穿四个兜军人站我床铺边,对我说:他是407团卫生队医生,送病号到医院,现在接你出院回家,我一听高兴,昨晚喝牛奶太多,尿床了,不好意思让护士换,用被子盖住,还不知道晚上怎么睡觉呢,这下好了,出院了。汽车开了近二小时到407团,见了父母弟妹我高兴地把41支队、六盘水地委、贵州军区、贵州省政府到支队医院春节慰问病号的慰问包拿给他们看,弟妹抢着饼干、糖果吃。

  住父亲政治处单人宿舍,没法做饭,都是公务员去食堂打包来吃,我刚出院不能吃太硬饭,407团政委赵向文家属王桂兰伯母还给我煮了一碗鸡蛋刀削面。

  时间过得飞快,大约半个月,一天父亲拿着一份电报到屋,对母亲说:安宁县教育局打来电报,叫你速回。母亲预感什么事?第二天,母亲跟我们依依不舍告别父亲,搭乘部队去沾益拉货的太脱拉卡车,四人挤在驾驶室里,到沾益乘火车到达昆明后再转安宁,还好回去路没有来时拥挤。

  回到家一看,门锁换了,邻居李贵老师对母亲说:高年级学生,红卫兵要去外地大串联,要你开介绍信盖章,你不在他们抄家寻找,还把你丈夫的军官大盖帽戴着出去游串,被县政府人员看见,叫教育局过问,才给你发电报。门打开,到处杂乱,我一箱有近100本的连环画小人书不见了,我当时就大哭起来。红卫兵找到家里围攻母亲,不支持文化大革命运动,反对毛主席支持的红卫兵大串联活动,门外墙上又贴上几张大字报。

  母亲被冲击批斗,也殃及我们弟妹,受到同学和小伙伴的歧视,一次在操场上玩双杠,铁一师三团子弟小五军,骑在上面,叫他下来不肯,扯他的衣服,他尽破口大骂,走资派的儿子还想玩,我一气之下,一拳打到他鼻子,鲜血流出,过了一会,他母亲领着他到我家门口,指着母亲,看你儿子把我儿子打成这样,走资派的狗仔子还这么猖狂,你要管教管教,母亲拿着鸡毛掸子一阵猛抽打我。委屈的泪水只有咽在肚里,红卫兵组织也不吸收我参入。多亏学校党老师的儿子党锦龄,比我大五岁的小哥,组织了一个红卫兵组织,吸纳了我,还有当时县委宋书记的儿子,县长朱连荣的儿子几个“走资派”的儿子加入。戴着红袖章,满足了我当上红卫兵的愿望。

  文化大革命形势的发展,根据中央通知学校要复课闹革命,连然小学也与全国形势一样,两派大联合,在工宣队的领导下,学校成立革委会,母亲被结合进革委会,当上连然小学校革委会主任,还兼着党支部书记,学校逐步恢复上课。
 


 

       家在学校的高台,下面有足球场大的操场,县里开大会,把高台简单布置当主席台,操场上能容纳万人。
 


 

       未完,请看(下集)
       
       图片说明:
       1、刊头图片来自网络
       2、其余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