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中国梦·青海故事|原铁道兵第48团部分老兵重走青藏线


  

 

中国梦·青海故事|原铁道兵第48团
部分老兵重走青藏线
 

  1974年,铁道兵第48团四千多名官兵,奉命第三次奔赴高原修建青藏铁路,在关角山下安营扎寨,历经10年艰辛,与兄弟部队一起,将铁路修到了格尔木。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它凝聚了筑路人的青春与生命,寄托着筑路人的心愿和情感。

  2025年,在青海高原最美好的季节,百余名当年的筑路老兵,怀着浓浓深情,千里迢迢汇聚青海,重走青藏线。

原铁道兵第48团老兵重返青藏线并留影。

  高原清晨的阳光穿透云层,为连绵的祁连山脉镀上一层金边;气温徘徊在20摄氏度左右,清爽宜人;微风拂过青海湖畔的油菜花田,金色的浪涛与远处的湖面交相辉映,裹挟着淡淡的花香与青草气息;路边的牦牛悠闲甩尾,藏羚羊偶尔从远方草原掠过,整个高原洋溢着蓬勃生机。这份惬意舒适,与老兵们“高寒缺氧、风沙漫天”的记忆形成鲜明对比,仿佛这片深情的土地,特意换上了靓丽盛装,迎接曾为它挥洒青春汗水的建设者。

  青海湖、茶卡盐湖这些知名景点,对老兵们来说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当年修建青藏铁路时,他们曾无数次从旁边经过;陌生的是,肩负修路使命的他们,却没有时间驻足观赏。此次专程到访,自然要弥补一下这份遗憾。青海湖畔,众人纷纷脱下外套,赤脚踏进微凉的湖水中,七十多岁的老人,个个如孩童般欢呼雀跃,有人即兴唱起了当年的铁道兵军歌,歌声在湖面上久久回荡。

青海湖湿地。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供图

  步入我国第一个核武器实验基地原国营二二一厂遗址,气氛瞬间变得庄重。凝望着基地内由铁道兵修建的铁路支线,锈迹斑斑的铁轨上,仿佛仍能看见前辈们扛着枕木前行的身影。展览馆内,“两弹一星”元勋们艰苦攻关的事迹,与铁道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相互映照,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能深切体会到: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军人与建设者们,用青春与汗水筑牢了国家的根基!

  最让老兵们心潮澎湃的是,来到关角山下的二郎洞。站在海拔3800米的山坡上,远望蜿蜒如银蛇的铁路,老兵们伸手抚摸着脚下的碎石,感慨万千。半个世纪前,他们在这片“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终年难见雨,鼠多氧气少”的荒山野岭安营扎寨,以敢与天公试比高的大无畏精神,战风沙、斗严寒,挥舞铁锹大锤,打通了一个个道口错落的隧道,架起了一座座桥上桥,创造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高落差迂回展线的奇迹。

不畏高寒缺氧,在二郎洞展线施工的48团指战员。

  二郎洞本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山包,却凝聚着老兵们半个多世纪的情结。1974年,部队胜利完成襄渝铁路修建任务后,奉命第三次奔赴高原修建青藏铁路,团部就设在关角山下的山坳里。数千人的部队要长期驻扎,总得有个地名。但是相距最近的天峻、乌兰两县的县城都在百里之外,周边别说村镇,连住户都不见踪迹。不过这里倒流传着一个美丽传说:一个山根周长不足400米、高约25米的小山包,相传是二郎神杨戬迎战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时,将挡道山头一剑削去,又飞起一脚,将山头踢落于此,并踢出了一个十来米深的洞。富有想象力的人们便将此洞称之为“二郎洞”。为了凸显地标分量,部队在洞口写下“二郎洞”三个醒目大字,并标注“3601米”的海拔。从此,数千名筑路官兵便有了独具特色的通讯地址──“二郎洞”。如今,这个当年存放炸药杂物的小山洞,已成“西王母石室”,与洞外的大殿相连,形成一个别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

1977年,战友们在二郎洞的洞口留影。

  祭奠牺牲的战友,是老兵们的共同心愿。在乌兰县民政局、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的全程陪同下,老兵们前往松柏苍翠的乌兰县烈士陵园祭扫,向在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牺牲的60名铁道兵战友敬献花圈,表示深切哀悼。几位当年卫生队的老兵,举起微微颤抖的右手,以标准的军礼,向曾经朝夕相处的烈士于秀丽、康秋杰等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与最深切的哀思。

铁道兵老兵擦拭战友的墓碑。刁学刚提供

  重走青藏线,许多数十年未曾谋面的铁道兵战友再次相见,有着说不完的心里话。有人拿出珍藏多年的老照片,指着上面青涩的面孔一一辨认;有人翻出当年的军功章,讲述背后的动人故事;还有人拉着战友的手,打听其他未到场战友的近况。朴实的话语里,蕴含着半个世纪的牵挂与惦念。这份在暴风严寒中相互取暖、隧道塌方时生死与共的情谊,历经岁月的沉淀,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友情,升华为融入血脉的人间亲情。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