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
——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点体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来自伟大的人民。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实践。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劳动精神以及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意蕴丰富,历久弥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学说是其理论指南,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百年来的英勇奋斗是其实践基础。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
第一,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必须深刻认识劳动的内涵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劳动精神。2015年4月28日,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
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和如今的成就,我们绘就了美妙的劳动画卷:四大发明、万里长城、敦煌石窟、故宫太和殿、京张铁路线、大禹治水、千条运河、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李冰都江堰等等;三峡大坝、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高速公路、高铁神龙、城市地铁、国际机场、两弹一星、航母巨浪、5G网络、中国天眼、珠港澳大桥、三横五纵干线铁路、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等;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十八亿亩良田粮棉丰收,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十四亿人民衣食无忧等等。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在马克思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人类文明进步依靠劳动的积累,依靠知识生产劳动的催化,依靠各种类型和层次人才劳动的贡献,依靠创造性劳动的提升。其一,人类起源于劳动,发展于劳动。人类通过劳动,从盘错交织的大森林走向陆地,从愚昧无知的远古走向现代文明。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拓展了人类思维。人类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其二,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支出劳动力的活动,是人类创造物质或者精神财富的活动;是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是人类对客观自然世界征服的直接的、唯一的手段,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其三,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活动,其实质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有一定目的的自身活动来调整和控制自然界,使之发生物质变换,即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或性质,为人类的生活和自己的需要服务。其四,人类辛勤劳动不仅使物质财富得以积累,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条件,辛勤劳动本身也创造了精神财富。劳动创造了美,使人们享受着劳动带来的美的生活和感受。劳动创造了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改造了人类的生存空间。总之,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是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劳动创造了人及人类文化,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如果没有了劳动,大到国家、民族、人类社会,小到单位、家庭、个人,其结果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尊重劳动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并列,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尊重劳动观念自古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思想源泉。劳动价值有大小,劳动分工无贵贱。不管是在什么行业、属于哪个阶层,都应自尊自爱、自敬自重,践行各自的职业操守,维护自己的劳动尊严。我们应当牢固确立尊重劳动的思想观念,对一切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劳动,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都应该承认、尊重和保护,包括尊重其合法权利、实现其合理报酬以及给予应有的褒奖等。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让这些劳动都能获得平等的权利和公正的对待,让这些领域的劳动者都能得到同样的社会尊重和人格尊严,让各行各业都纳入多样化职业爱好和选择的视野之内。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的良好风尚,继承中华民族崇尚劳动的传统美德,推动形成尊重劳动、鼓励劳动、保护劳动的浓厚氛围,让劳动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
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当今竞争、发展时代,需要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需要切实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崇尚和学习一切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知识,爱护和培养一切为社会主义事业竭诚奉献的人才,鼓励和倡导一切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创造。
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要把劳动的内涵发挥至近乎完美;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都要把劳动的潜能开发到近乎极致。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破除束缚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激发蕴藏在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要素中的创造活力,为人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合法劳动去换取美好生活拓展广阔空间。一个民族的时尚是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这个民族就具有了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三,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必须尊重劳动者和劳动价值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核心是尊重劳动。以“坚持人民至上”为指导,尊重劳动,必须落实到尊重劳动者头上。因为劳动的主体是劳动者,知识的载体是劳动者,创造的主人是劳动者,人才来自劳动者。劳动没有贵贱之分,每一位劳动者都应该得到承认、受到尊重。要更加尊重劳动者特别是基层一线劳动者,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落实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完善办事公开制度,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只有尊重各方面的劳动者,才能把尊重劳动具体化,才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活各种劳动资源。
尊重劳动必须尊重劳动价值。财富的形成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劳动是要素中最为重要、最为活跃、最有创造力的要素,是创造财富最主要的源泉。要在收入分配中高度重视劳动要素,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使劳动力价值得到公平合理的确认。要切实落实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世界。劳动是财富之父,价值之源,是创造人类文明幸福的基础。通过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价值,努力营造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
对于劳动者个人来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天道酬勤”,“业精于勤荒于嬉”。新时期,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第四,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必须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段重要论述中阐述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内涵。
二十大报告指出:“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劳动模范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优秀代表,是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中坚、人民的楷模。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榜样,以此去学习,去思想,去工作,去生活,这是获得进步的重要方法。劳模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我们伟大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反映着一个民族在某一个时代的人生价值和思想道德取向,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时代的思想与情愫、精神符号与力量化身,是时代精神的典型化、人格化、标本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劳模精神,包含着热爱劳动、追求知识、渴望成才、努力创造的价值取向,劳动模范都是这些时代新风的承载者和实践者;时代新风是对以劳模群体为代表的时代先锋的风尚概括,是凝结劳模精神的价值导向。
在全社会弘扬劳模精神的过程中,必须弘扬工匠精神。早在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将能工巧匠视作“济世圣人”。历史上,中国也出过很多卓越工匠,比如,善于解牛的“庖丁”,善于木工的鲁班。只不过过去很少使用“工匠精神”的说法罢了。当然“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这种工匠精神既能体现勤劳之美的精神原色,又展现了创造之美的价值升华。弘扬工匠精神,一要执着专注。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任劳任怨,苦干实干。二要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三要一丝不苟。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四要追求卓越。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无论是使用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劳模精神本身包含着“工匠精神”。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应有工匠精神,才能行行出状元,才能成为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只有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不断锤炼本领、淬炼能力,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彰显精彩人生。
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伟大征程,为广大劳动群众提供了宝贵机遇和广阔舞台。全体社会成员应弘扬劳动精神,让辛勤劳动成为新时代最为闪耀的精神坐标。在崇尚劳动中树立劳动观念,在热爱劳动中培养劳动态度,在辛勤劳动中淬炼劳动能力,在诚实劳动中锻造劳动品德。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以劳动托起中国梦,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
作者向德荣,1968年3月入伍,服役铁道兵第二师第六团5年,其间参加援越抗美战争1年半,在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学习工作7年半,从事工会工作30年, 湖北省总工会原副主席、巡视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退休后出版著作11部。主编的《劳模精神职工读本》,21.5万字,2016年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新华社北京4月30日专电《〈劳模精神职工读本〉出版》,中华全国总工会官网和工人日报道,列入全国工会电子职工书屋。创作的《劳动赋》,工人日报主办的《工会信息》2022年第10期发表,荆门市总工会主管的《荆门职工》2022年第3期发表;创作的《襄渝铁路赋》,湖北省总工会主管的《工友》杂志2022年第8期和湖北工会网上发表。《襄渝铁路赋》《成昆铁路赋》《青藏铁路赋》《南疆铁路赋》等13篇赋记在新华网客户端、今日头条、中国艺术鉴赏网上发表了,有8篇点阅量在100万以上,其中3篇有200余万,这些弘扬劳动精神的赋记,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
图片说明:
1、刊头图片来自网络
2、其余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