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剧照/
2016年8月,我随一位首长从黑河回哈尔滨,列车在海伦车站停车半个小时,首长说:“咱们下去看一看。”我便随他一道下车,在站台上散步。我们乘坐的那节车厢,挂在这趟列车的尾部,站台上除一位值勤的民警外,没有其他人。民警见首长下车敬了一个礼说:“这个车站,是李玉和工作的车站。”听说是李玉和工作的车站,首长便来了兴趣,对民警说:“你介绍介绍。”民警说:“当时,李玉和是这个车站的站长,王连举是车站的警长。现在海伦市将李玉和活动的地方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于是路过此地,短暂停留,没有时间追根溯源,无法详细了解这段历史,但这件事却久久让我萦绕于胸。
回京后,我查阅了《红灯记》编剧沈默君的资料。沈默君说《红灯记》的素材来自北满铁路地下党的斗争历史,而北满铁路地下党最富传奇色彩、最有闪光点的人物就是胡起。胡起的革命经历比李玉和还要精彩。1962年6月,导演苏里、编剧沈默君、作家罗烽、白朗四人两次到胡起家采访,胡起向他们讲述呼海铁路特支、海伦车站党支部以及在日伪监獄里的革命斗争。胡起讲述的历史,是沈默君等人最直接、最丰富的创作素材,是《红灯记》最接近事实的原始母本。
后来,哈尔滨铁路局的朋友给我寄来胡起的儿子胡红光追忆父亲的一篇文章,使我对胡起的革命生涯有了更清晰地了解。
胡起1906年8月生于北京一个贫苦知识分子家庭,1924年考入香山慈幼院办的师范专科学校,在李大钊的影响下投身革命,1926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2月,中共顺直省委派胡起到哈尔滨开展党的地下工作。胡起到哈尔滨后,考入哈尔滨中东铁路官员传习所。1928年毕业,被派到呼海铁路松浦车站任站长。此间,他建立了中共呼海铁路特别支部,并任特支书记。1929年7月,胡起被调到海伦车站。
海伦车站地处哈尔滨与北安之间,是北满铁路的重要站区,日寇宪兵队对该站的把控非常严密。尽管如此,胡起按照满洲省委的指示,组织进步力量,积极声缓马占山打响抗日救国第一枪。他秘密领导呼海铁路工人和马占山官兵一起,将日军准备进攻抗日部队的10余列机车车辆截获,给日寇以沉重的打击。
1934年4月,满洲省委遭到破坏。胡起也因叛徒出卖而被捕,被送到日本驻哈尔滨领事馆关押。
日本特高课课长花岛浅吉用尽种种重刑之后,问胡起:“你叫什么名字?”“胡起。”“你的,什么的干活?”“火车站长。”“你在共产党内担任什么职务?”“我不是共产党,谈不上职务。”“说出你的同党!”“我是站长,只有同事,没有同党。”
花岛浅吉暴跳如雷,命令对胡起再次用刑。胡起被绑在长凳上,敌人给他灌辣椒水。由于伤势过重,刚一灌辣椒水,他便昏死过去。他被关押50多天,受审20多次。但他没吐露党的一点秘密。敌人无奈,只得以反满抗日罪判他10年徒刑,关押在哈尔滨道外监狱。
在狱中,600多名难友在胡起的秘密领导下,坚持7天7夜的绝食斗争,迫使日寇低头认输,答应改善“犯人”的生活条件。
两个月后,机会终于来了,日寇让他们到野外割地。胡起命令他们乘机出逃,到江北去抗联。由于胡起身患重病,未能同时越狱。100多成功越狱者,很多人参加了抗联组织。
1945年8月,日寇投降。胡起很快与东北抗联将领冯仲云接上关系。10月,被中共北满省委任命为阿城县县长。1949年11月,胡起调到东北局组织部工作。1953年9月,任锦州铁路分局长,1958年,任牡丹江铁路局副局长。1965年,任铁道部特派专员兼大连铁道学院副院长。
/沈默君(1924年1月4日—2009年8月20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中国内地编剧、作家/
《红灯记》编剧沈默君说,胡起就是“李玉和”的原型。《红灯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历史背景都和海伦有关联。《红灯记》中的密电码,是送给北山游击队的。北山游击队就是张光迪率领的抗联三军六师。那时张光迪的部队驻扎在海伦东山里的八道林子。而北满抗联的四支西征部队的目的地就是海伦,而四支西征部队又都是在六师的接应下会师海伦的。
《红灯记》的剧中人物原型都在海伦。李玉和原型是胡起。李奶奶的原型是抗日救国会会员张玉秀。李铁梅的原型是海伦妇女救国会主任兼县委机要员高洁,高洁的父亲是哈尔滨铁路机车厂的工人。鸠山的原型是海伦宪兵队长栗原鹰林。王连举的原型是海伦车站路警巡长王文举。跳车人的原型是满洲省委交通员、海伦县委委员韩相国。磨刀人的原型是海伦游击队的交通员屈万山。接头地点的粥棚是海伦县委的秘密联络站宋家麻花铺。
/京剧《红灯记》中剧照/
胡起的家,就是地下党的一处交通站,接待过许多共产党人,如李兆麟、赵一曼、冯仲云都在他家隐蔽过。《红灯记》中的红灯,特指铁路上的号志灯。这也是叫《红灯记》,而不叫《交通记》的原因。
作者简介: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是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家。八次获中国新闻奖,九十多次获省部级新闻一、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各类作品集四十部,总字数2000万字。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兵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