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长篇纪实小说——《铁雪之恋》(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 冰雪舞台

 

在无数次的演出过程中,演出节目不断充实和提高。文艺新兵的艺术水平和经验都有了很大的长进。大家都锻炼成了多面手,不仅可以装台,还可以报幕,也可以唱歌跳舞,还可以演戏。连乐队里的人都可以上台当演员,一专多能是演出队的特色。那个舞蹈“星空灿烂”又名“焊长虹”,就是考验人的一个节目。节目在排练中就遭遇很多的麻烦。除了舞蹈要有创新以外,道具成了一个节目的瓶颈。因为要表现焊花飞溅,火花连片的场景,大家想了很多办法,直接从连队借了焊枪,学习焊接技术,结合表演等等。但是焊枪很容易出问题,有时候会操作失误,有时候是机械事故,有时候没电。经过反复试验和新的方法,找到了解决方案。用上了真焊接和假焊接相结合的方式,用了电灯泡,蜡烛,烟花鞭炮等方式。最后把女兵作为背景也全部用上了,使这个非常有创意的节目在舞台上得到了极致的发挥,受到战士们的意外欢迎。包括丁铁军,张四果都出了大力。梅松在舞蹈的编排上也起到了好作用,队长的音乐按梅松的意见作了大的调整。

但是这节目在部队师医院演出,出了故障,梅松在最后拿着焊枪触发表演时被电着了,一下昏倒在后幕前,好在拉大幕的人闭幕搞得快,再加舞台上电光,火光的,观众并没有发觉有什么异常,掌声仍然不断。丁铁军火速把梅松背起就开跑,好在是在医院演出,马上得到及时救治,梅松很快就醒来,可是手背被电烧伤了,绑上了绷带,后来的演出都是带伤上场,这次梅松也得到了一个难得的嘉奖。因为梅松的伤在医院就多停留了一天,结果在给梅松救治的医生中见到了姚书娟,大家在新兵结束演出的舞台上一起合作过,姚书娟的嗓子还不错。于是所有在新兵连认识的人都过来和姚书娟见面,包括司机聂冬青和毛少龙。大家在这里特殊场合聚会很是惊讶,也珍惜这个难得的见面。姚书娟见大家好热情,激动得掉眼泪,只有梅松不哭也不笑,一本正经还说:“是我的病让大家见着了,应该感谢的人是我。”

最难忘的是在冰雪大阪的演出,演出是在团部礼堂进行。下面的连队是从分别从四面八方坐车赶过来看演出。团部还不是最高的地方,离最高最远的连队有几十里,就是这几十里,好像远隔重洋。我们的战友很多在施工地点干了很多年,连团部都没有见过。所以演出队的出现,让战友们有机会见到了自己的团部所在地。

演出很不凑巧,恰遇寒潮大风,气温低到零下三十几度。领导还是很犹豫,这么冷的天气,演出,运输和看演出都很困难。经过反复研究,想了好些办法,最后还是决定必须硬着头皮上。这是猛虎连所在的部队,也是最艰苦的地方,战友们的生活极其枯燥,好难得看一次演出,有时候一年只有一次。大礼堂除了能挡风,却挡不了寒冷,大礼堂内外的温度只相差两三度。战士们进了礼堂后,就把礼堂的门窗都封闭起来。战士们坐着小板凳,尽量坐得靠近一些,好相互挨着抱团取暖。看演出前还要进行军歌歌咏比赛,那歌声此起彼伏,震撼心扉,很动人的,还可以借用歌声来热热身子,调节情绪。战士们个个全副“武装”,皮大衣,皮帽子,毛皮鞋,把身体裹得严严实实,还带上了口罩,只露出两个深藏着的眼睛。

舞台上,安放着四个炭火熊熊燃烧着的汽油桶,左右各两个,后台还有一个。不用灯光,这炭火已经照亮着了整个舞台,这场面相当火爆难得见到。人家团部领导为了保证演出成功,是用尽了心机,想尽了办法,作了充分的准备。随着节目的一个个上场,掌声就没有停过,那掌声也是一绝,双手是互插在皮大衣的袖管里的,鼓掌不用手,只是用双脚在地上死劲跺,发出很有节奏的咚咚声,震得大地颤抖着,那跺起的灰尘烟雾阵阵升起,那阵势,气氛可是从来没见到过。

尽管舞台边燃烧着通红的大炉子,但是毕竟距离舞台中心较远,取暖效果还很有限。没想到的是我们是春夏排练的节目,大多是穿着单薄的服装,舞蹈还好点,因为一直运动着。那小喜剧,地方小戏,很惨:比如:“画线”、“三月三”、“审椅子”等等,演员要在舞台上站着,或者坐着不动。那服装是量身定做的,撑死了能加一条秋裤,最多加一条毛衣,那是无法抵御极寒低温的。演员们在台上,就僵住了,头发,眉毛,胡子上都结上了白花花的冰霜。那冰霜像水晶,挂在睫毛上,连眨眼都觉得硌得慌,说话时嘴里的白气直接冻在口罩上。

乐队也很惨,管乐的队员,把热水袋跟号管包在一起,一会凉了还得换,有人专门去烧开水准备着。不然的话号管一下就冻住了按不下琴键。操弄弦乐的队员也不轻松,他们的手指已经很僵硬了,去按摸那僵硬的琴弦那就是硬斗硬,冷斗冷,冰棍敲冰棍。其实琴的声音也变得十分难听了,就像是蚊子叫。只有打击乐的队员稍微舒服些,他们可以带着厚厚的手套,比如敲扬琴的刘晓丽她就带着那种只露出手指头的羊毛手套操作,那手套是她自己准备好的。不管怎么样,乐队的队员们用尽力气努力完成演奏任务。那音乐的效果就只能是听天由命了。演出完后,很多乐手的手都有不同程度的冻伤。指尖肿得像胡萝卜,碰一下就钻心地疼,连拿筷子都哆嗦。

殷国清因为脚背被砸伤,行动有点不方便,因此就被暂时调到炊事班去帮厨,没想到这小小的调动,改变了他一生。在冰雪高原当炊事兵可是一个热门,工作虽然十分艰苦,毕竟比在施工第一线安全,还有些特权。每个战士都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南方兵就喜欢吃大米和辣椒。最恼火的就是,战士们工作如打仗,生活却很窝囊。一年四季都是地窖里放着那几样菜,白菜,萝卜,土豆,大葱,有时连这些都不够,只能用压缩菜来替代。而且大米也很少,都是以面粉为主。南方的兵很讨厌这些面食啊大蒜的,也就想办法到炊事班找自己喜欢的食品。自从殷国清到了炊事班,几个老乡就都有福了,殷国清把大米饭都留着呢,还有他从老家寄过来的辣椒粉,那辣椒可不一般,是妈妈亲自做的,又麻又辣又香。

后来殷国清干脆把伙食分成双份的,北方的有面条,馒头,南方的有辣椒菜米饭,这样的办法很受战士们的欢迎。成功的秘诀,关键因素是妈妈的辣椒粉,那是独家秘笈做成,不管什么菜只要加了这辣椒粉,都很好吃。后来连队的司务长就专门找殷国清的妈妈购买这辣椒粉,成了炊事班的标配。然后还取了一个专用名词,叫“英国情”麻辣香。不仅如此,附近的南方兵都想方设法来要,供不应求。这事后来被顾银燕了解到,就根据大家提供的线索和素材,创作了新的舞蹈“风雪高原炊事兵”。

盼了好久的到团部看慰问演出的日子终于来到了,可是殷国清去不了,他的脚伤还没有痊愈,因为气候太冷了,伤口老是有点发炎。连队也必须有人留下来值守,他就主动要求留在连队值班。他也没有忘记演出队战友们,他就为他们准备好了一包“英国情”让罗世杰他们给演出队的战友们捎去。

李明林其实也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他非常羡慕演出队的战友。做梦都想到演出队去搞音乐,他从家乡买了一把小号来学,没事就对着山头吹,但只能吹些简单的歌曲,更不要说音质和技巧了。又没有老师,只好找连队的号兵求教,但是军号和小号是两码子事,根本不搭调。于是他就写了一封信,去看演出的时候顺便交给演出队的战友。意思是想调到演出队去学习小号,请战友们帮忙 。

观看此次慰问演出,猛虎连和其他连队,几百多号战士被安排到最后一场,下午,大家早早吃了饭,就出发。去团部有二十多公里,而且道路很不好走。二十几公里路,差不多颠簸了快两个小时。大家都被寒风吹得在车上缩成一团,鼻涕还没留下来就成了冰棍。终于到了团部进入礼堂,大家整队入座,然后开始唱军歌,就等着大幕拉开。

许久,终于大幕徐徐开启,在熊熊的烈火光焰中,开场音乐响起,节目开始正式演出了。出来报幕的是丁铁军和钱英。罗世杰,刘健,李明林,李光能,坐在一堆,一眼就认出了丁铁军。基本上都没有听他们说些什么,只是死死的盯着看,和连队的战士们比起来他们简直太威武漂亮了,普通话还说得这么好,真是自愧不如啊。第一个节目就是舞蹈表演,“奶茶献给亲人铁道兵”一队身着浅蓝色纱裙的维吾尔姑娘,踩着美妙的新疆音乐节奏,手捧着奶茶壶,翩翩起舞,她们展现着美妙的舞姿,不停的变幻着队形。慢慢的看清楚了,走在最后的姑娘就是白雪,虽然她上场在最后,其实她是领舞者。慢慢的她就舞到了舞台中间。那婀娜多姿的身段,默默传情的眼神,太动人了。战士们多久没见着女人了,这么美的女人更是难得一见,大家都憋住呼吸,目不转睛的看着,全心的投入,生怕这春宵一刻稍纵即逝。然后,梅松,白成昆他们出场了,他们身着崭新的军装,帽徽领章闪闪发光,舞姿矫健有力,精神英俊潇洒,那么的高傲,一点都不像眼前戴着皮帽裹着皮大衣的战士们。他们接受了姑娘们奶茶,然后敬礼,跳起了奔放的军鼓舞。

节目一个比一个精彩紧接着上演,战士们都是拼命跺着脚,喊着口号欢迎鼓劲,气氛是相当的热烈。所有的备用和加演的节目都已用完。两个小时多了,一眨眼,演出很快就结束了。 谢幕音乐起,所有的演员都站在台上鼓掌谢幕,团长,政委走上舞台和演员们一一握手道别。

演出从头到尾,台上的战友肯定是看不见台下的战友的,罗世杰他们必须抓紧机会去见他们,因为马上战士们稍作休息就要上车回连队了。在这短短的时间,趁着其他战友上厕所的空档,罗世杰带着大家冲上了舞台,终于和演出队的战友们碰上了头。除了殷国清,连同聂冬青,毛少龙,新兵八连一班的战友,还有认识的新兵连的女兵,分别差不多一年后终于大家都见上了面。大家兴高采烈喊着名字相互的握手问候,但是都没说上几句话,就依依不舍的挥手告别了。罗世杰塞给丁铁军一个用油布包着的东西,“殷国清给的,说是能让你想家时暖和点。”

猛虎连的战友们,还有其他连队的战友们,纷纷爬上大货车,冒着严寒和烈风,在茫茫的黑夜里,汽车的长龙亮起大灯,像串串的灯笼蜿蜒着缓缓离去。

演出队的战友们收到了殷国清的辣椒粉,也收到了李明林的信。

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连续演出几场,演出和看演出的部队都没出现任何大的问题。当年的慰问演出任务,到此完美收官。(未完待续)

 

编辑:周健(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