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英雄浩气惊寰宇 铁血军魂铸丰碑——评《最可爱的人》


  

英雄浩气惊寰宇 铁血军魂铸丰碑
——评《最可爱的人》
 

       当翻开共和国的光辉史册,那一段段镌刻着热血与生命、彰显着精忠与灵魂的文字,总会将我们的思绪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们以大无畏的精神,用生与死的抉择、灵与肉的碰撞,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篇章。每一个故事都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令人荡气回肠,刻骨铭心。
       今天,我们要走进一部深刻展现这段历史的扛鼎之作——长篇纪实文学《最可爱的人》。它的创作者闵杰,身份多重且特殊。作为志愿军将领的儿子,他自幼便听着父辈们的英雄事迹长大;身为烈士后代,先辈们的热血传承在他的血脉中;而作为功勋卓著的退役军人,他自身的军旅生涯又赋予了他对战争与军人精神独特的理解。怀着对父辈、先烈和英雄们炽热的崇拜,以及那份执着的责任,闵杰踏上了漫长的创作之路。


 

       从2018年8月1日起笔,在之后的七年多时间里,他熬过无数个日夜,以“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创作。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运用白描的文学表现手法,勾勒出一个个故事、情节与环境;用简练朴素的文字词句,生动地描摹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不堆砌华丽辞藻,不刻意渲染烘托,却将志愿军将士们的英雄群像,真实而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再现了松骨峰阻击战的整个战斗过程,为我们带来了这部饱含深情与心血的《最可爱的人》。
 


 

       松骨峰阻击战,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一场极为关键且惨烈的战斗。松骨峰位于龙源里东北,与三所里、龙源里形成鼎足之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其北通价川,东北可达军隅里,主峰高288.7米,山脚下公路东侧有铁路与小河。由于这里坡度小,又无树木遮蔽,对志愿军来说,伏击难度极大,但它却是西线美军撤退的必经之地,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1950年11月30日拂晓,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1营第3连进至松骨岭东侧时,恰遇美军第2师向北驶来。危急时刻,三连的勇士们没有丝毫犹豫,即刻抢占了松骨峰东南侧书堂站的无名高地,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就此打响。
       从清晨到午后,美军凭借飞机、坦克等强大火力,向三连阵地发起了5次疯狂冲锋。三连的勇士们在连长戴如义、指导员杨少成等指挥下,顽强抵抗,毫不退缩。连长戴如义左腿被炸断,剧痛难忍,但他强忍着伤痛,拖着断腿爬行在阵地上,继续指挥战斗,身后留下了一条长长的血迹,直至最后中弹壮烈牺牲;指导员杨少成在激战中被六七个美军士兵围住,他临危不惧,毅然决然地举起最后一颗手榴弹,一边拉出拉火绳,一边呼喊着“同志们守住阵地”,随着“轰隆”一声巨响,与敌人同归于尽;二排长王金候身负重伤,倒在血泊之中,当美军士兵冲上阵地时,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夹紧炸药包,用牙齿拉燃了导火索,拼尽全身最后的力气高喊着“祖国万岁”,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他所坚守的阵地。

 


       在战斗中,勇士们子弹打光了,就用枪托砸,用石头扔,甚至用牙齿与敌人拼杀。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与武装到牙齿的敌人殊死搏斗。最终,三连以牺牲111人,仅幸存7人的巨大代价,毙伤美军500余人,成功阻击美军8个小时,完成了截击任务,为大部队合围美军赢得了宝贵时间。
       这场战斗的残酷程度超乎想象,战场犹如一幅充满血腥的画卷。每一次进攻与防守,都伴随着战士们的鲜血迸溅;每一场狂轰滥炸,都似乎要将大地撕裂。志愿军将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前赴后继,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1951年4月11日,作家魏巍在《人民日报》发表《谁是最可爱的人》,报道了这场战斗,“最可爱的人”从此成为了对中国军人的特定称谓和崇高赞誉。从此,松骨峰这个名字,深深烙印在国人心中,成为了不朽的精神象征。
       《最可爱的人》这部作品,追求真实性、生动性、故事性与文学性的完美融合。在书中,我们透过作者的笔触,能够深切感受到血与火的冲突、灵与肉的撞击、正义与邪恶的对决、精神与意志的较量。闵杰毫不掩饰战斗的残酷,将那些英雄们迎着子弹、燃着火焰倒下的身躯,战场上血肉横飞、尸横遍野的场面真实呈现。正是这种真实,让我们看到了志愿军将士们在武装到牙齿的美军面前,无所畏惧、英勇顽强的精神。他们一次次阻击、一次次坚守、一次次冲向敌群,用生命践行了保家卫国的誓言,使松骨峰成为美军南逃不可逾越的天堑。
       长久以来,对于许多作家而言,写英雄人物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在艺术化、审美化、形象化处理上往往左右为难,难以把控。然而,闵杰的《最可爱的人》却让人眼前一亮。他深入挖掘人物内心最朴素、最动人的情感,让志愿军将士的形象有血有肉,跃然纸上。志愿军将士也是普通人,他们腹纳五谷杂粮,胸装七情六欲,但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地舍生忘死,奔赴战场。这种人性之美、精神之美,使作品充满了强大的感染力,让读者的心灵与英雄的精神世界产生强烈共鸣。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纪实文学,更是一部珍贵的抗美援朝战争史料,它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重现了历史的辉煌,展现了人性的伟大,具有文学的创新性和历史的价值性。书中志愿军将士们的爱国情感贯穿始终,动人心魄,感人肺腑。当我们阅读时,那一个个浸透着血与火的文字,仿佛化作一幅幅画面,让我们看到了普通战士们英勇献身的场景,怎能不让人激情澎湃、肃然起敬?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任何时代都需要英雄。英雄来自平凡,源自理想与信念。《最可爱的人》还原了松骨峰阻击战,重塑了志愿军将士的英雄群体形象,他们坚定信念、不畏强暴、维护和平、舍生忘死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钢铁脊梁。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些为和平、民族、祖国、人民而战的英雄们,他们永远是“最可爱的人”,即便历经岁月冲刷,依然在人们的记忆里闪耀着夺目光彩。
       品读《最可爱的人》,内心的情感如汹涌的潮水,难以抑制。遂志感为序,以此表达对英雄们的敬仰,对这部作品的赞赏。

 


       (作者系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纪实文学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纪实》杂志社主编)

       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