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火焰不灭 英魂永存 ——蒙标成事迹系列报道读者反响摘选之六

 

   

    时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安景林的题词

光阴似箭不能留, 
三十春秋如挥手。
鞠躬尽瘁为人民,
泪雨佳节思挚友!
2025年10月1日前后,为纪念首位被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追授“热爱新闻事业的模范通讯员”称号的原铁道部十四局修造厂工人蒙标成病逝30周年,我再次饱蘸热泪、整理出《生命的火焰》(——追授“热爱新闻事业的模范通讯员”)、《划过心灵的陨星》(——蒙标成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我在寻找一颗星》(——访蒙标成的妻子安银花)和《让生命的火焰激情燃烧》(——蒙标成事迹采写发表的前前后后)4篇系列报道,在本媒体和众多网络平台发布后,又一次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反响,许多读者纷纷发表激情感言、评论和诗篇,现摘编少许分享给亲爱的读者朋友。

 
宋振海
军旅老兵、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原副院长宋振海:蒙标成,一位基层通讯员,扎根企业,摸爬滚打,为党的新闻事业和企业的兴旺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李佩山采写的作品《生命的火焰》有血有肉,新鲜生动、振奋人心,挖掘了事物的本质和主人公的精神内涵,高水平地展现了蒙标成优秀的精神风貌,弘扬了正能量,树立了新闻战线学习的榜样,激励新闻工作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而团结奋斗!
周运广
中铁十四局集团原企业策划部部长周运广:我一口气读完了四篇有关蒙标成的系列报道。其实,30年前我就读过李佩山通过深入调查研究、采写的连续在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发表的蒙标成报道。这次再次阅读,心情格外沉重!
蒙标成在担任我局太原修造厂办公室秘书时,由于工作关系的原因,我接触过多次,也深入地交谈过,给我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他的音容笑貌、他的工作业绩、他的报道文章,在我的脑子里有如同电影般一一闪过……
只可惜,蒙标成英年早逝,余业未竟,给我乃至全局职工留下了太多的遗憾。30年一瞬间,但蒙标成给我国新闻战线、给我们中铁十四局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孙禄云
山东老年大学书法辅导老师孙禄云:长篇通讯《生命的火焰》中的蒙标成是一位平凡人,但是因为他有不平凡的人生追求,做出了突出的工作业绩而显得伟大。
许多读者以专业的眼光、真实地感受,谈了他们的看法。其实,我读了这篇通讯也有一些感悟:作者李佩山呕心沥血,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深入挖掘、精心写作,用精品打动读者、引起共鸣、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现在看来,他采写的很多人物通讯都感人至深,既弘扬了正气、为当事人伸张了正义,又为社会提供了高质量的精神食粮、树立了正面的典型,还提高了先进人物所在单位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真诚地为作者叫好和点赞!
时为当年蒙标成工作继任者姜莉,在命名表彰大会上报告蒙标成的事迹
山东省烟台市开发区读者罗咏桃在《黎明之光——献给工人通讯员蒙标成》一诗中写道:
今夜 你会不会踏梦而归
当片片白羽为你翩然起舞之时
心事在风中渐渐潮湿
我的等待无法停止
 
回忆像那只青鸟
日夜在我的枝头徘徊
当你的《世上还有爸爸好》流过我的呼吸
感动 常常让我不能自已
 
你在黎明前为我点燃的灯火
照亮了我面前摊开的稿纸
我一无所有 一无所有
我只有一首诗 唱给冥冥中的你

1996年夏,铁十四局新闻培训班学员听李佩山
讲采写蒙标成事迹时的情景
我不知道
昨夜梦中 你为什么会突然离去
你说你去的那地方很黑
无法再让《筑路工人话住房》变成铅字
你幽幽地叹息
碾过我为你而碎的心灵
我夜夜等你在这里
听 岸上有人唱那支招魂的曲子
 
我轻轻低唤你的名字
一面青色酒招下
欲仙欲俗的是你
瘦长的影子
参加“热爱新闻事业的模范通讯员蒙标成命名大会” 的《人民铁道》报
记者李雪安(右三)正在悉心地摘记
浙江省余姚市丰南读者李寒冰《英魂永存》一文中写道:雄鹰搏击长空,蓝天上雕剪出它矫健的雄姿;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水面上映照着她圣洁的面庞;流星划过天空,天幕上闪过一道银色的光亮。蒙标成在世上只度过三十五个春秋,却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生命的火焰》生动地描述了一位公而忘私、勤勤恳恳的业余新闻工作者的光辉形象。“一石激起千重浪”,蒙标成的事迹在《新闻出版报》《新闻三昧》《广西宣传》和山西、山东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先后刊播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蒙标成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为理想事业而拼搏进取的精神。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蒙标成作为一种精神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真、善、美的壮举历经生活的考验,时间的磨砺会愈来愈发出灿烂的光芒。蒙标成之所以成为时代的闪光点,是源于一种崇高的理想,源于对祖国,对人民真挚的爱,源于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时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安景林(左),不仅为蒙标成题了词,还
为如何进一步宣扬蒙标成事迹,向作者谈了指导性意见
生活的困苦、家庭的重负,条件的艰辛没能扑灭他火一样的热情。加班加点工作,利用夜晚和节假日在家中写稿,夜深人静还驰骋在方寸之间。为获得第一手材料,他常常猫着腰奔波在工地上:为更好地从事他痴爱的事业,经济本不宽裕却自费购买了一台微机,他想的只是工作,弥留之际,还念叨:“晚了,来不及了,那篇《筑路工人话住房》的稿件怕是再也完不成了”。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面对变幻莫测的苍穹,日新月异的社会,人们常会疑问、困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究竟为什么活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念,会作出不同的回答。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意志薄弱的人经不起考验。有的甚至追求沉湎于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腐朽生活,不惜铤而贪污受贿,跟着脂粉香和铜臭走向了罪恶的深渊。原因就是他们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崇高的理想。一个人只有端正思想,把自己与祖国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站稳脚跟,经得住形形色色诱惑的考验,才能对事业执着追求,对祖国、对人民无私奉献。
 


作者李佩山(右三)在济南大明湖火车站,为前来向他赠送锦旗
的安银花(右一)和蒙晓丹(右二)送行
“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这是蒙标成一生的真实写照。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无限的奉献之中。蒙标成是清贫的,同时也是富有的;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个崇高而美好的精神世界。他付出了许多,却不图回报,这种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的。
蒙标成走了,但他在追求中放射着生命的光华,用辉煌的业绩在人们的心目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将如同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模范人物一样,蒙标成也会连同他代表的一种精神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着人们为正义的事业而不懈地追求……
河南省兰考县军转干部、县残联原理事长孔令气:凌晨两点醒来,我打开手机,通读了一遍《生命的火熖》等四篇关于热爱新闻事业的模范通讯员蒙标成的文章。我深感一位忠于祖国、忠于职守、热爱家庭、勤奋写作的优秀通讯员的形象,跃然纸上、浮现在眼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个像蒙标成这样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英才。我深深地为他的英年早逝而惋惜!
孔令气
作者满怀激情挖掘生动感人的细节,精雕细刻故事情节,塑造出了蒙标成可亲、可敬、可学的鲜活人物形象。文章语言朴实,描写形象感人,并且恰到好处、耐人寻味。尽管这是几十年前发表的作品,但是今天品读起来,仍然撼人心魄,催人奋进,不失为宣扬正能量的杰出新闻作品。我佩服作者强烈的事业心、高尚的人格魅力、忘我的拼搏精神、周密的协调能力、深厚的写作功底!
对于蒙标成的评价和赞颂,许多领导和读者都有精辟的题词和言论,我没必要再多加点评。对长篇通讯的写作技巧,我也写不出高质量的分析文章。比起那些擅长写作的优秀读者,我总感到差得很远,写不出更像样的文章。近日看到《都市头条》《河南党建》《今日头条》《中国法治》等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大型网站,都特意开辟了《李佩山专栏》。原因究竟在哪里?
我静静地思索之后,认为关键在于李佩山在40年的新闻职业生涯中,始终笔耕不辍,先后被中央和省部级媒体选发了3900多篇计460余万字的新闻作品,其中有160多篇获奖,被人民、新华和中国铁道等出版社选入书中。出版了新闻专著《忠诚的人生》。他的作品数量之多、分量之重、影响之深远,可谓是新闻界尤其是同等条件不多见的记者和作家。    
2012年夏,中铁十四局的宣传骨干在听李佩山
讲蒙标成事迹采写报通的经历
作者虽为平凡人,却总能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高点,紧扣时代跳动的脉搏,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推出具有时代意义的典型人物通讯。譬如跨世纪青年人才江茂昆、全国劳模谭克锦、山东省劳模王培君、北京隆成服装针织厂厂长吴菊生、为保卫国家财产英勇牺牲的何卫红、热爱新闻事业的模范通讯员蒙标成等。今天看来,这些重大典型,仍然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尤其是作者近几年发表的抗疫青年女英雄张静静、怀念父亲和母亲的纪实作品,今年发表的最催泪的重磅新作《这是娘最后一次来看你》(——追记焦裕禄和他的母亲李星英),更是感人至深,撼人心魄,激荡起磅礴而深远的共鸣。同时,也使相关媒体进一步增强了吸引力和竞争力,提升了正能量的宣扬力度,赢得了广泛的社会信誉。因此,相关媒体开设《李佩山专栏》,对作者而言确属用武之地、实至名归、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