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坑支撑作业
第十一章
岚皋:不爱红装爱武装
.
房东女儿眼里的女民兵“了不起”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这本是毛主席为夸赞女民兵李原慧而写的《为女民兵题照》一词中的一句。而在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中,女性能顶半边天,民兵队伍里自然少不了年轻的姑娘们。她们和男民兵们一样参与修路开山打洞,学会了放炮,学会了抡锤,学会了砌桥台,学会了打风枪……尽管烈日当头,还有那些炮声轰鸣,但是她们丝毫不畏惧,青春和激情、信仰和意志、在她们的体内熊熊燃烧。英姿飒爽的女民兵们为那个时代增添了别样的风采。
家住岚皋县大道河先锋大队3队的郑得琴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女民兵在一次掌钎时手被战友打偏了的铁锤砸得血肉模糊,伤口流出鲜血,顺着指缝一滴滴地滴落在地面上,绽开一朵朵血花。她疼得身子打颤,整个手臂都失去了知觉。可她愣是一声不吭,凭着顽强的意志力,给打锤的战友说:“不要紧,咱们坚持一下把活干完。”活是干完了,她却疼昏了。战友哭着把她送到连队卫生室,大夫一边包扎,一边打趣道:“这叫砸在你身上,疼在她心里。”
忆起当年住在她家的48位女民兵时,郑得琴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说:“她们真的了不起呀!”在她7岁的记忆里,这些女民兵姐姐们每天早出晚归,都是不怕苦、不怕死的女英雄。其中有一位大她5岁的女民兵小姐姐,爱哭鼻子,她好奇地问她为什么哭?小姐姐红着眼告诉她:“想家、想我妈妈啦。”可当她的父母真的翻山越岭跑来看她时,小姐姐却表现得非常坚强和勇敢!对他们说:“爸、妈,你们放心回去吧,我绝不会给你们丢脸的。” 每次干完活回来,郑得琴都看见她灰头土脸、疲惫不堪的样子,她就问她累不累?小姐姐的回答永远是一个动作——微笑着摇头。有一天晚上,大概11 点多了,她刚睡下,迷迷糊糊听见外面很吵,就爬起来去看。 原来是小姐姐上夜班,没看清路,一脚踩空掉到十多米深的路基岩下,摔昏了过去,大伙把她救上来,可小姐姐只歇了两天便去上班了。
郑得琴家里兄弟姐妹多,房子本就不够住,但为了支援三线建设,她和妈妈、二哥、二姐、三姐、小弟挤在一间屋子,给女民兵们腾出了一间 半房子。女民兵们在劳动间隙经常会与郑得琴的妈妈唠家常,妈妈也时不时给他们做一些缝缝补补的活,女民兵们都将郑得琴的妈妈称之“郑妈妈”,彼此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一次,一位女民兵将炒熟的燕麦面捧一把过来给她们,她伸出双手接过这些燕麦面,放到口袋里,可以吃上一天,现在回味都觉得好香呢!
在她家山沟下还住着许多铁道兵和学兵,个个穿着蓝棉袄,威风得很。二哥就对妈妈说也想去修铁路,想穿蓝棉袄,妈妈自然不会答应。郑得琴说,那个时候妈妈的身体不好,家里缺劳力,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那些修铁路的铁道兵、学兵、民兵们在修路过程中,不时有死讯传来,不是炸死的,就是被塌方活埋的,或因其他原因死亡的。见二哥闹腾得欢,妈妈就指着大道河火车站附近山坡上慢慢多起来的坟墓说:"你看看,那些人死得多惨啊!” 二哥一听这才低着头不作声了。郑得琴曾悄悄地问二哥:“难道你怕死?”二哥瞪着眼说:“我才不怕呢。” 想想又说:“你不懂,我的理想是当科学家。” 科学家是干啥的?对于当时只有7岁的郑得琴来说,的确不懂。我问郑得琴她二哥后来怎么样了?
她呵呵一笑:“还在老家,农民一个。不过到底上过学,脑袋瓜子灵活,做点小买卖,在我们村里是最早一个盖上小楼房的。” 至于郑得琴本人,倒是个女强人,凭着聪明和勤劳,在安康买了两套房,两个商铺,茶叶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贺有财讲了一个大舅上三线的故事
毛泽东提出了“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口号,1967年岚皋县便开始筹建,次年5月29日,县上调动民兵500人修筑恒紫公路,亦称“401”工程,为襄渝线服务。1970年3月全线动工到1973年6月民兵退场,岚皋调动民兵1.45万人,其中常年民兵1.15万人,季节民兵0.3万人,组成铁路建设民兵团3个和季节民兵营1个,配属铁道兵部队施工。1团驻紫阳三台山,配属5806部队,修筑中鼓湾至大道河镇蓼叶沟路段。2团驻大道河小学,配属5808部队及89211部队,修筑高鼻梁到大竹园路段。在施工中,岚皋县民兵因公死亡105人,伤残456人,其中一类伤残5人,二类伤残
18人,三类伤残433人。民兵退场后,由铁道兵部队支付安葬费7.35万元,赔偿残废金11.6万元。死亡民兵大部分葬于大道河镇江北附近的铁路沿线,仅萧胜友1人葬于老庄子烈士陵园。
2017年正月的一天,我去朋友贺有财家做客,贺有财是一名转业军人,自己虽然没有参加过铁路建设,但他的大舅周正义、大哥贺有朋、妻子潘天翠当年都参加过三线建设。贺有财说,大哥本来在岚皋孟石岭兽医站上班,三线建设开始后,毅然奔赴三线,一干就是5年。大舅周正义,1953年出生,1970年参加三线建设时17岁。当时施工条件还比较落后,所以打眼、放炮、装车、出渣、和水泥、打水沟、砌涵洞、砌护坡等,都是人工操作,没有机械化。碰上硬岩石,两个人为一组轮换着抡锤、把钎、打眼,干一天进度也只不过一、两米。放完炮排、清理土石方全是小推车,掌握不好推车就掉到山下去了,抬上来非常费劲。和水泥是把沙子、石子、水泥倒在铁板上,两边各站一人拿方锹来回翻搅,和一盘水泥累的满头大汗。在半山的石 崖上施工非常危险,得处处小心。为了赶工程抢进度,每天都干10多个小时,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吃的饭是每天两顿馒头配菜汤、一顿粥加咸 菜。三天吃一顿馒头,十天才见一顿晕气。就歺按人分份吃,限量盛饭,饭量大点的经常吃不饱。但只要连长一声令下,全体民兵肩扛锹、镐、锤、钢钎、撬杠等,推着小车直奔施工现场,浩浩荡荡颇有气势。周正义所在的连队100多号人,多数是未婚青年,他年轻力壮,不仅饭量大,干活也肯卖力。 运送水泥、沙子、石子、料石,连干了三天两夜,刚一坐下就能睡着了,班长一喊又立马起身狠掐一下自己的大腿继续干。后来转到紫阳大米溪隧道施工时,住在当地的老百姓家,房东有个已经成年的女儿叫邹大秀,长得模样俊俏。正值青春年华的周正义看上了这位吃苦耐劳的房东女儿,下工之余,他总是帮房东家挑柴、担水,有时自己饿得饥肠辘辘,还将馒头省下来一半留给邹大秀吃,天长日久两人暗生情愫。但邹大秀父母不同意他们来往,理由很简单,邹大秀一家几口人都指望待嫁的她换一家人的口粮,可周正义连自己都吃不饱,何以养家? 愁得他整天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一天,无意中走到炊事班,见两个炊事员头低着和面,墙角处放着几袋面粉,他便动起了邪念。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周正义偷偷从厨房窗户爬进去偷了一袋面粉,连夜送到邹大秀家以解邹家的燃眉之急。也就在那一天,邹大秀与他订下了婚约。此后,他又在邹大秀家揭不开锅的时候,偷过一袋大米送到邹家,这无异于雪中送炭,不知内情的邹大秀母亲拉着他的手,认可了这门亲事。
1973年10月,襄渝铁路全线接轨,学兵、民兵们陆续退场。周正义也 马上要回家了,他正式向邹家提亲,邹母虽然答应了他们的婚事,但结婚的彩礼还是没变。家徒四壁的周正义再次萌发了偷粮食的想法,他再次乘人不备偷了一袋大米和二袋面粉。这次却没有那么幸运被人发现了,吓得周正义连夜带着邹大秀跑回岚皋孟石岭的家中。两人请来男方家族长辈,简单地办了婚礼,尽管日子过得清苦,夫妻二人却十分恩爱。 1976年冬天,火石岩大坝建成,邹大秀的娘家在库区330米之内的淹没区,周 正义二话没说,亲自前去接来岳母侍奉晚年,邹母在孟石岭龚家坡与女 儿、女婿生活了10年,最后患病不治身亡,享年70岁。
周正义与邹大秀夫妻恩爱,生儿育女携手走过大半生,不幸的是2009年3月,邹大秀因煤气中毒抢救无效不幸死亡,周正义非常伤心。 孝顺的大儿子见他孤独,便接他去浙江养老,可周正义仅住了3个月就待不住了。儿子也挽留不住,周正义执意回到了老家。周说:人冬天怕冷,就是因为手脚不动,手脚一活动,身上就不觉冷了。春暖花开鸟儿鸣叫,我要回家挖土、和泥。回到老家的周正义看见好多村民出去打工,许多土地都荒废了,就承包了3亩水田和10亩旱地,凭着国家利好政策的扶持,收入可观,晚年生活较为安逸。
我问贺有财是如何评价他大舅的。他踌躇了半天说:大舅为三线做了贡献,挥洒过青春,称得上“生活得精彩”。从这个意思上说,时间是最好的裁判。
长大了,要和大哥一个样
潘天翠当年参加襄渝铁路建设时年仅16岁。潘天翠是初中毕业后去的三线,当时学校停课,学生们无法继续上学。她本来是去看望在三线半年多没有回家的大哥潘天河的,可一到工地就被眼前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所吸引,尤其是看见一群女民兵们穿着黄上衣,扎着宽皮带的样子,勾起她心中的那股少女豪情。大哥看出她的心思便乘机动员她留下来,潘天翠没有犹豫,一口便答应下来。其实,潘天翠的父亲在当地一家小学任校长,她从小受父亲的影响,爱读书爱学习,对女英雄的故事更是着迷,诸如赵一曼、刘胡兰,还有“草原英雄小姐妹”等都非常地敬佩。她说: “她们的英雄事迹,我印象至深,我一直向往着能和她们一样。记得我以前学过的一篇《大哥在边疆》的课文:“大哥在边疆,寄来一张相;站在大海边,手握冲锋枪。我也挺起胸,握紧小手枪;回头问妹妹,看我像不 像? 妹妹摇摇头,连连说不像;个子没有大哥高,枪也没有大哥亮。 我对妹妹说:别说我不像,等我长大了,准跟大哥一个样。”潘天翠还说:“那个时候,对祖国的神圣感,就是由这样的一串串故事和一个个英雄人物所薰染的。 这次机会来了,我终于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
三线生活并没有潘天翠想象的那么美好,她说:脏活重活样样不落,吃的是高粱、干菜等,因为缺脂肪,还经常便秘。 后来,女子连为了增加营养,学铁道兵养猪。那时铁道兵每个连队都养有十几头猪,有的甚至还养了二三十头,每头竟然都有二三百斤重,都是清一色的乌克兰大肥猪,白色的,身上全是猪油。养猪对于她们来说倒是一点都不陌生,女民兵们大多出生在农家,农村的孩子从小就干家务活,挑水、做饭、打柴割草、捡粪施肥、放牛喂猪、插秧割禾,无一不能。所以,在施工之余,她们一得空就去给猪拔草,看着猪吃得香,大伙都挺开心。有的女民兵喂猪时,索性就把猪直接赶到沟底,让猪在野外吃个够,然后带着心满意足一路哼哼唧唧的猪回来。女民兵连的隔壁住的是女学兵连,这些城市女娃见女民兵们养猪,也弄来一头小猪,不光给它单独建了大猪圈,每天还给它喂养粮食和面汤,甚至还给它喂饼干,可是小猪并不领情,不仅没有长大,整天还病恹恹的,一点活力也没有,大多都没能成活。于是,女学兵就来请教她们喂猪的经验,她们说,猪最好是群养,至少要三只以上,并且要喂它吃各种青草菜叶杂粮,比如萝卜叶、南瓜藤、红薯等,聪明的女学兵们一学就会,很快也养大了几头肥猪。
潘天翠是初中毕业生,团长王永鑫见她能写会算,文化程度高,就安排她去学医护。聪明好学的潘天翠很快就掌握了医护的基本知识,被派往工地的隧道口医疗点。每天从洞里出来的伤员都不计其数,身上都穿着清一色的雨衣,浑身包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脏兮兮的脸庞和一双骨碌碌乱转的眼睛。她们的任务就是处理一些轻伤员,初步救护,对那些擦伤、炸伤、钻机扎伤的人员进行消毒包扎,需要手术治疗或处理不了的重伤员就 协助送往部队医院治疗。当然,还有一出洞就被直接拉走的,就是说没有生命迹象已经无法治疗的民兵。1971年的9月份,女子22连的董明志、蒋弟妹两人在紫阳的大米溪隧道里放炮时被当场炸死。当时,女民兵们没有专门的炮手放炮,一般都是在轮班的时候,轮到谁谁就得干。那天,刚好轮到董明志和蒋弟妹。第一次干放炮这种工作,心里都很害怕,点炮后有两个炮没响,两人战战兢兢上前去检查,发现两炮的导火索又滋滋作响,跑已经来不及了,瞬间就被炸得血肉模糊……人们潮水般涌去,见到如此惨状,200多人围在一起集体恸哭。
董明志、蒋弟妹两人为岚皋县民兵团老民兵。这件事情发生后,在女子连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因为两位姑娘平时干活泼辣,乐于助人,深得大家喜爱。排长和班里的姐妹们把两个姑娘的尸体抱在怀里,哭着不让拉走,后来还是在连长的劝说下才将两人掩埋在附近的山坡上……
道坑钢扦打眼
看到如今襄渝铁路沿线的巨大变化,襄渝铁路的建设者们心灵受到慰藉!
李春芝同志
梁宝平小传:男性,拥有大专学历,生肖属马,是个性情中人。曾在襄渝铁路建设中工作三年,随后在人民公仆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四十二年。
兴趣:收集书籍、品读书卷、文学创作、游历四方、捕捉镜头、探究中医药学,以太极柔力球修身养性。性格:温和、顺应自然、不拘小节。品德:为生之所爱、爱我之人及需要我者而活。座右铭:事业越忙碌愈充实,日子越简单愈惬意,心灵愈丰富愈美好。
美篇地址:点击查看
编辑:兵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