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渝铁路建设纪实民兵篇第十二集:
——谢可芝和她的女子民兵连
襄渝铁路,耸立在秦巴山间的丰碑!
岚皋:谢可芝和她的女子民兵连
本来约好和谢可芝老师在公园喝茶聊天,但她说自己下午从来不敢喝茶,是怕晚上睡不好觉,还说:“人老了,没用了。”最后,她约我去她家见面。 坐在她家宽敞的客厅里,一只温顺的大金毛摇着尾巴,在我跟前走来走去,主人示意它坐下,它很听话地躺在我们的脚下。对于今年已经65岁的退休教师谢可芝来说,女民兵这个称呼,于她依然是温馨和亲切的。那天,她拿来她参与编辑的《汉水大道》一书,对我说:“我很少在家里接待客人的,主要是不喜欢别人打扰,这本书里记载有我当年参加三线建设的经历。”
谢可芝,女,大道河街人,1952年出生。1970年4月份,大道公社向各生产队传达岚皋县革命委员会指示,成立岚皋襄渝铁路建设民兵一团,谢可芝和几个下乡知青踊跃报了名,来到了三线的战场上。
“4月的一天,我们背着行李卷,高唱着‘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
……’的革命歌曲,徒步30里,过汉江来到紫阳县洞河彭家山,岚皋襄渝铁路建设民兵1团3营1连报到。这个连队是由铁炉、长春、大道公社的民兵组成的,按部队编制,一个连配一个军代表,连里设正、副连长、指导员,下设排、班。 大道河街去的12个姑娘,组成了一个女子班,由我担 任班长并担任连队宣传员。女子班被安排在彭家山一位老大娘家里,老大娘姓彭,身边还有一个十几岁的幺女。那个年代农村很穷,母女俩灶房、 睡房共一间房屋。老大娘把竹笆楼腾出来让我们居住,楼下是灶台,烟 尘火炕,实在够呛。刚去的那几天赶上下雨,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 我们的被子全被淋湿了,晚上无法入睡,几个人就围在一起,坐在竹笆楼 上唱着毛主席语录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在歌声中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连队的主要任务是在彭家山下的汉江边修一条简易公路。当时,没有机械设备,全靠人力打眼放炮。汉江边全是悬崖峭壁,民兵将绳索一头拴在悬崖上,一头系在腰间,手拿八磅锤,二人一组分成几个组,炮眼打好后,由爆破组装炸药导火索,待下午收工的时候,再点燃放炮。当收工的哨子一响,民兵便从江边攀悬崖抄小路,一直往山上跑。炮声一响,天上全是石块、碎石渣,有经验的民兵跑的时候看天上不看地下,避免石块砸到身上。而我们女子班主要任务就是打眼、除渣。一天,军代表陈排长安排我到连队‘攻坚班’做宣传鼓动工作。从女子班到‘攻坚班’隔着一座悬崖,要靠绳索像甩吊环那样才能过去。我一手拿着喇叭筒,一手拽着绳子,脚一蹬,可能是力量不够,没有甩过去,绳子像打秋千那样来回 摇摆。身下是湍急的汉江,手一松就会掉进汉江,这时军代表陈排长在那边大声喊:“谢班长,手抓紧不要松,用力一甩。”听着陈排长的喊声,我鼓足全身的力气,用脚一蹬甩了过去,到了对岸,早已吓出一身冷汗。稍做休息赶紧拿起喇叭筒进行战地宣传,即兴编出快板、顺口溜:“毛主席指示很重要,修不好襄渝睡不着觉。军民团结齐上阵,备战备荒为人民。” 通过不停地宣传鼓动,民兵们的士气高涨干劲更大,连队也 提前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
“彭家山下,有一个地势险要、形似老虎嘴的山崖,修建公路要从山 崖底部挖出一个半圆形的山洞才能通行。任务很艰巨,为了‘同帝、修、反争时间,抢速度’,上级下达了大战‘老虎嘴’的攻坚任务。6月,正是连阴雨的季节,上级指示‘战晴天,抢雨天’。这天早上,我们女子班站好 队,头戴安全帽,身披雨衣,肩扛工具来到工地。任务就是清理前一天放炮的石渣,不仅要赶在上午清完,还要再打新的炮眼,姑娘们累得满头大汗,直不起腰,但谁也不甘落后,12点钟终于完成这一艰巨任务。连队为了赶任务,让炊事班把午饭送到了工地上,吃过午饭,休息半个小时,雨还不停地下着,姑娘们坐在‘老虎嘴’下刚清完渣的地方避雨。爱美的姑娘们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抓紧时间梳梳头照照镜子,说说笑笑。这时连队一个爱开玩笑的民兵肖世明,手抓一把石渣向我们撒来,姑娘们嘻嘻哈哈并没在意。第二次肖世明又去抓石渣时发现‘老虎嘴’上端有石渣往下掉落,想给姑娘们提个醒,便把石渣撒过来。我正在给一个姑娘梳头猛抬头一看,顶部似乎正在松动、开裂,我急忙大声喊道:‘不好!快跑!’顺手把身边几个姑娘一拉往前一扑,说时迟那时快,瞬间,几立方大的石块塌了下来,将碗筷、雨衣、梳子、镜子全都埋在里面。呀!好险呀。就在当天,二连民主公社女子班在石门沟口清渣,因为下了几天的雨,山体松动从山上滚下石块砸在一个姑娘的头部,当场牺牲。当天下午,连队还派我代表女子班,去参加二连为牺牲的姑娘举行的追悼会,我作为代表上台发言,鼓励大家化悲痛为力量,争取早日修通襄渝线。
“经过四个多月的艰苦奋斗,沿汉江的简易公路终于修通。接着的任务就是修铁路打隧道,任务艰巨而光荣,施工的难度也更大。岚皋县又抽调了部分劳力支援三线。由于后续补充的民兵3营姑娘最多,团部决定3营成立女子连。1970年8月,3营女子连正式成立,3营副营长何国玉兼任女子连连长。何国玉原是岚皋滔河区妇联主任,那时才30多岁,中等身材精明能干,有丰富的妇女工作经验。分管后勤的杨副连长40开外,老共产党员,是女子连唯一的男士,是‘娘子军的党代表’,他把连队的后勤特别是伙食工作搞得很出色。副连长黄传仪、胡顺银分管施工带班。副指导员张学泗分管政治思想工作,担任副连长的我依然分管宣传工作。为活跃女子连的业余生活,下班之余,我教姑娘们唱革命歌曲及毛主席语录歌。每次开大会之前,铁道兵、民兵拉歌比赛,女子连的歌声最嘹亮,士气最高涨。 我最拿手的歌是毛主席诗词《为女民兵题照》:‘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练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这首歌也唱出了咱女民兵的心声,表现了女民兵勇敢自豪,英勇无畏的气概,展现出女子连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
“女子连的主要任务是,在隧道里扒道砟、向外面运渣。不分昼夜一天四班倒,不管刮风下雨风雨无阻。特别是在隧道里扒道喳,责任重大。一次,一位姓杜的姑娘晚上12点当班,由于疲劳过度,一只腿被斗车压了过去,造成粉碎性骨折。人当场就昏了过去。何连长和营里的医生连夜将她送往铁道兵5806部队医院做手术。何连长关切地问:‘你疼不疼?’ 杜姑娘回答:‘不疼,伤好以后,我还要继续为三线出力,不修通襄渝铁路决不下火线。’
“女子连大多是十八、九岁的姑娘,大部分是农村来的。在那个年代,该是谈婚论嫁的时候,有许多推迟了婚期,有的表示不修通襄渝线决不结婚。 话是这样说,可十八、九岁的大姑娘,谁不怀春呢?铁道兵5806部队3营机关连驻扎在石门滩公路的上面,女子连住在公路的下面,靠汉江边,仅一路之隔。部队里有许多帅小伙,就像《柳堡的故事》里面的班长那么俊那么帅。但在那个年代,部队、民兵团的纪律很严,不充许谈恋爱,有许多美好的愿望只能藏在心底。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何连长习惯半夜起来查铺,看姑娘们睡好了没有。她常想:一连之长管了200多个姑娘,每个姑娘就像一碗油,200多碗油怎样才能端得稳,不出问题啊!就在她起床时,想喊一喊身边的黄副连长,跟她一块儿去查铺,可一掀黄副连长的被子,吓了一大跳,只看见雨衣裹成了一个筒,就像一个真人睡在那里,高筒雨鞋还放在床面前。做得可真像啊! 何连长凭她多年做妇联工作的经验,断定黄副连长一定和心上人约会去了。于是拿着手电筒在外面晃了一下,借着月光,远远地看见石门滩下汉江边,一个大石包旁隐隐约约有两个身影。 这时月亮已升得很高了,石门滩的江水哗哗地流着。 这里没有‘花 前’只有‘月下’,没有‘杨柳岸’只有‘乱石滩’。两个恋人在倾吐着心 声: 三线建设结良缘,三年两载不回还,修通襄渝铁路线,共建幸福小家园。 何连长毕竟是过来人,也很理解人,白天装着没事,黄副连长也照常带班。 黄副连长是真心实意爱着机械连一个姓高的小伙子,小伙儿个子高高的,英俊帅气,河北人。1973年3月,襄渝铁路修通,女子连退场,姓高的小伙子从部队转业,黄副连长毅然远嫁河北。
“作为宣传队队长,我的任务就是把连队的宣传工作做好,没有演出资料自己写,没有曲子自己谱,自编、自导、自演。特别是自编歌舞《工地一片新气象》受到广泛好评。这个节目描写一群农村姑娘,到大道河集市赶场,看见铁道兵、民兵、学兵在修建襄渝铁路,被战天斗地的场面而感动,并决心参加三线建设的情景。六个姑娘打扮得像村姑,开场挑着担子唱着山歌:‘九月里好风光,新谷进了仓,柿子红橘子香,姐妹们下山冈,挑着担儿,闪着筐,去赶场’,‘姐妹们往前看,前面就是襄渝线,铁道兵真勇敢,处处带头起模范。姐妹们,这边看,这是岚皋民兵团,不怕千难和万险,早日修通战备线……’《战地黄花分外香》则是将2营民兵在大战大米溪隧道,战胜‘掌子面’塌方中的英雄事迹编排到快板剧里,极大地鼓舞了民兵们的士气,不仅如此,我还经常带着宣传队回岚皋向各区、社进行汇报演出。那个时候,交通不便队员们都是各自背着道具、乐器,一天走七八十里路,几乎走遍了岚皋的山山水水。那一年正月初八,我们要到巴山深处官元区去演出,高山上大雪纷飞,队员们踩着一尺多深的雪,艰难地翻越过鸡蛋梁,来到官元区。要想到官元街上,还必须翻山越岭,队员们顺着山势往下滑,有的被树枝刺破了皮,有的被划破了腿,等到了官元街上已是下午3点多了。大家不顾疲劳,稍作休整,又去准备晚上的演出。我们的演出轰动了官元,老百姓表示要积极支援三线建设,让自己的亲人为三线建设多做贡献。十多天的汇报演出,我们受到了上级领导及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演出结束后,又深入到连队、施工现场,一边施工,一边采访,编排三线民兵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下 起石门沟,上至紫阳火车站,沿线常常出现我们宣传队的身影、歌声,被铁道兵、民兵们亲切地称为“战地百灵”、“三线战场上的轻骑兵”。那真的是一段难忘的岁月啊。
这位曾经的女子连副连长、文艺宣传队队长,时至今日,在跟我谈起那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时,声音依然高亢、有力,一如当年她高举着大喇叭,挥舞着拳头,高喊着口号的样子!
英雄不朽,日月铭记
为当年参加修建襄渝铁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而自豪,亦为我们当年的无私奉献而感动。 .
修建襄渝铁路,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它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我国人民的团结力量。
当年,鄂、陕、川59万民兵投入到这场声势浩大的铁路建设工程之中,他们功不可没,历史将永远铭记!
英雄的故事,让一代人又一代人传唱!
作者李春芝
梁宝平小传:男性,拥有大专学历,生肖属马,是个性情中人。曾在襄渝铁路建设中工作三年,随后在人民公仆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四十二年。
兴趣:收集书籍、品读书卷、文学创作、游历四方、捕捉镜头、探究中医药学,以太极柔力球修身养性。性格:温和、顺应自然、不拘小节。品德:为生之所爱、爱我之人及需要我者而活。座右铭:事业越忙碌愈充实,日子越简单愈惬意,心灵愈丰富愈美好。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