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童年旧事——引子

  小孙女让我讲讲我小时候的故事,信手写来,草成如下几篇以满足她的要求。

  我小时候家里很穷,全家七口人挤住在天津市河西区谦德庄三德里17号院一溜平房中最里面的一间12平米的小屋里。那个不大的院子里一共住了五户人家,家家穷得叮铛响,推门进入每家每户你见到的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家庭陈设:左手一溜烧火炕的通铺,通铺上紧挨北墙山是衣箱或被格子,墙上挂几面镜子,迎门一个三屉两门的桌子,再加上一两件囫圇的家具和一口大水缸,这就是穷苦人家的陈设。再看屋外南墙根下交错排列的是煤球炉、脏水桶、脏土箱子和咸菜缸一类的烂家什。每日三餐,各家各户的饭菜几乎一样,都是饥一顿饱一顿的,谁家吃好吃坏,谁吃饱了,谁还饿着哪,都瞒不了同住一院的邻居。

  谦德庄旧貌

  1946年11月19日我出生在这个小屋、小院里。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我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少年的时光。我在这里上学、进工厂学徒,也是在这里我穿上绿军装参军报国、继而奔赴援越抗美的战场。严格意义上讲:我听到的第一声炮响不是在援越抗美的战场上,而是在这小屋、小院里听到的。1949年1月15日(农历1948年腊月十七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天津的战役打响,那年我两岁,听着隆隆的炮响妈妈问我:“三儿,外面嘛响啊?”,当年我虽口齿不清、咬字不准,但也立即回答妈妈;“报(炮)响呗!”,妈妈听后哈哈大笑。我这一句“报响!”的回话,成为我成年后妈妈打趣儿我的话把儿之一。

  1995年9月30日天津市政府启动谦德庄危房改造工程,我儿时的旧屋与众多的危房一起被拆除了。数年后,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谦德庄以崭新的面貌矗立在世人的面前。

  谦德庄危改后的新容貌

  自1965年2月10日我参军入伍后我再也没回过三德里那间小屋。退役回津后的几十年中,伴随我所在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增长、特别是改革开放我所在企业与外商合资后,我家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先后住过临建棚、筒子楼、小偏单,至到1996年住进较为宽敞的三居室。七十年来今非昔比,我从居住环境不断改善的角度读逐步懂了党不忘初心,为民造福的深切内涵。

  我现在的居室

  编辑:乐在其中(本版编辑:岁月凝思)

上一篇:饮茶品茗益健康
下一篇:过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