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道兵文苑
【原创】何富林:徜徉在收藏世界

何富林:徜徉在收藏世界—写于《墨林楼珍藏集》出版之际
人各有志、爱好殊异。人到老年更应如夕阳晚红,放射出更加璀璨的生命光彩。曾有老年作者填词“忆江南”一首:
过重阳,又见菊花黄,总忘老年学少年,常将他乡当故乡,寂寞不凄凉!
好时光,白发沐夕阳,读书习字学电脑,弈棋填词理收藏,心静手脚忙。
邯郸峰峰矿区有位民间收藏家何富林先生,二十年前,正是这样一位“白发沐夕阳”、“穷其一生理收藏”的人。
当年七十有二的何先生身材适中、相貌堂堂、满面红光,一头乌发仍有老年人少见的光泽。初次见到他的人,绝不会想到这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在他身上仍洋溢着年轻人的精神、活力和风采。
一个偶然机会,我陪同京城著名书法家尚鹤芝先生去邯郸峰峰矿区以文会友、进行书艺交流。这次活动是由时任峰峰矿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的黄耀辉先生组织的。
交流之余,主办方盛情邀请我们参观游览,走马看花地看了当地的几个景点:元宝山、响堂山石窟、古磁州窑遗址,也应邀出席了峰峰矿区首届民族文化博览会暨特色文化专业户表彰大会。这次会议使我与何富林兄相识并结为挚友。会后我们应邀参观了徐国华先生的个人集报展、古磁州窑文化展及何富林家庭收藏馆。
赵都邯郸是历史文化名城,历来文化底蕴厚重,峰峰矿区的和村镇是当地颇负盛名的文化乡镇。一条主街两侧不是店铺林立,而是壁画满墙,各种色彩艳丽的农民壁画把两个精神文明、中华传统美德、晚婚节育、勤俭持家、提倡孝道等文明新风演绎得淋漓尽致、生动活泼。
在大街一侧矗立着一处高大的门面房,这就是何富林先生的家庭收藏馆—“墨林楼”。这个极富书卷气的题名会让你驻足不前,而一定要跨进门槛,进去探个虚实、一饱眼福!
墨林楼是一处有200多平米的两层楼房,一楼为展览厅,二楼为收藏厅。一楼迎门挂满了主人的各种荣誉奖状:和村镇优秀共产党员、峰峰矿区特色文化专业户、邯郸市优秀基层宣传员以及2005年12月由中宣部、文化部授予的“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文化户”铜匾,墨林楼家庭收藏馆也被授予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每当有客人光临,何富林总是指着这些奖状铜匾一一向客人介绍,不厌其烦、喜形于色。何富林1934年生人,1950年参加工作,在峰峰矿务局四矿机电科工作多年。1988年退休后曾搞个体运输、开办轧钢厂并涉足收藏。
近20年来已投资数十万元建起家庭收藏馆,馆藏名人字画100多幅,古陶瓷数百件,从夏商周、秦汉到唐宋元明清直至民国各个时期各种古玩、古币、人民币、纪念章等上千件珍品,先后吸引国内外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意大利友人古马可、日本之光教育团中野方男次长都曾留下足迹。原国家体委主任武绍祖、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国家体委主任袁伟民、世界棋后谢军、书法家启功、沈鹏都曾为他题词。
1997年何富林发起并成立了和村镇老少书画协会,上至80多岁老人,下起6岁少儿百来人都参加协会活动,挥毫泼墨、吟诗作画。每年正月元宵节时,何富林都要办三天大展,参观及参加活动者达两万余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新闻单位及当地媒体都曾赶来报道和实况转播。
确实,这些年何富林为家乡两个文明建设、丰富活跃农民生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很难想象,一个古稀老人为了收藏中华文化瑰宝,付出了多么巨大的财力和几乎毕生的精力。
2002年初,我在经济日报的《经济月刊》撰文介绍了何富林的事迹。此后我又一次来到墨林楼,何富林非常高兴地打开了他的保险箱,执意让我看他五十多年前在北京学徒时收藏的荣宝斋名画,有齐白石的花鸟小品、徐悲鸿的奔马、梅兰芳的字画,每幅都可谓稀世珍宝。
临别之际何老兄要送我一个造型乖巧、白地黑花的瓷猫枕。这件古物按年代应是清末或民国年间烧制,很让我喜爱。我觉得收藏家的藏品应如他们的儿女,我怎么好夺人之爱呢?我婉言谢绝了他的馈赠,把这一憨态可掬的猫枕重新放在他的文物架上。
那年春天,我陪《检察日报》张笑记者到武安采访调查农村换届选举问题。小张是个热衷收藏的发烧友,对瓷器、字画都有些研究。我俩出差每到一地办完事,都要抽空儿转转古玩市场,一为开阔眼界;二为有看上眼的,不妨花钱捡个“漏儿”。
这次我拉他去看了何富林的家藏珍品。小张还真不愧是个“业余宝探”,手里拿着专业的“古玩放大镜”,在何富林家里屋外,东照照、西探探。那放大镜如手电筒一般,能照明、能放大,小张像个行家那样照看瓷器的花纹及底部足印,然后评论一番。他随手拿起一片古磁州窑碗足片把玩许久、爱不释手。何富林见状忙慷慨相赠。
小张事后说:“老何家可真有宝贝,这次可让我开了眼,过去光听说磁州窑碗片也值钱,没想到老兄拱手相赠、分文不取”。何富林就是这样的人。临走时还是那句话,这里摆着的,随便看上哪一件都可以拿走!我俩自然又是婉言谢绝。虽然东西没有要,但何富林的坦诚、直率却深深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那年金秋时节,已近古稀之年的何富林曾写下“自述”诗一首,抒发了他的收藏情愫和胸怀:
如果说,何富林退休后这些年搞个体经营淘得了第一桶金,那么这些年他把自己的全部收入都投到了收藏上。他的藏品也许还够不上价值连城,但他的精神、他的情愫,足以让每个参观者动容、动心。
何兄自幼习武,上世纪50年代他在北京学徒时就练健美,至今他还保留着当年北京大北照相馆为他拍的广告照片:上身裸露、胸大肌发达、上臂肌肉隆起、小平头、双目炯炯有神,一个侧身抱肘健美造型勾勒出一个帅气十足的“酷小伙”。
几十年过去了,“前日少年今白发,却来闲处看春忙”,耄耋之年的何兄体健神朗、毫无老态,反倒周身洋溢着年轻人的活力和风采。
值此书出版之际,写下这段文字,衷心祝愿何兄在家庭收藏上再创佳绩、再上层楼。
编辑: 周健(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