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英雄父亲张如江 ——张亚红给小学生的报告


  

英雄父亲张如江 ——张亚红给小学生的报告
 

       同学们,今天我来到这意义非凡的红军小学,要为你们讲述一位革命前辈的传奇经历,他就是我的父亲——张如江,一位被授予“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称号的伟大战士 。这所红军小学,承载着老一辈革命家的殷切期望,他们希望你们能传承先辈们为国家、为民族奋勇拼搏、不惧牺牲的崇高精神。
       我和你们一样,生长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残酷与阶级压迫的苦难。但我深知,当下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前辈用热血拼搏、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今天,我怀着无比崇敬与缅怀之情,向你们讲述父亲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的故事。
       父亲张如江出生于安徽蒙城的贫苦农民家庭。1944年,怀着对和平与正义的向往,他毅然加入新四军,自此开启了漫长而壮烈的战斗生涯,抗日寇,打蒋匪,南征北战,参与了塘坊战斗、大许庄战斗、三户山战役、前曹庄守备战、渡江战役等一系列重要战役 。
       1947年9月的三户山战役,是父亲战斗历程中极为惨烈的一场战斗。彼时,父亲任职于华东野战军二纵187团1营2连3排排长。尽管华东野战军刚在孟良崮消灭了国民党“王牌”七十四师,打破了敌人重点进攻,但局势依旧严峻。国民党军南北夹击,妄图围歼解放军。我军决定先攻打相对薄弱的敌69师,然而敌人抢先占领三户山并修筑工事。
       战斗打响,父亲带领突击排兵分三路——爆破组、火力组和突击组。他指挥火力组用两挺机枪掩护,爆破组成功炸毁三个地堡后,父亲立即带领突击组冲锋。他们的手榴弹让敌人死伤惨重,剩余敌人拼命向山顶逃窜。就在追击途中,敌人的手雷在父亲附近爆炸,他右腿和臀部受伤,鲜血直流。可父亲一心想着抢占阵地、消灭敌人,忍着剧痛继续冲锋。快到山顶时,敌人疯狂扫射,一颗子弹贯穿他的右颈和肺部,父亲当场昏死过去。当他苏醒,已躺在华东野战医院的病床上。这场战役历经一天一夜,最终我军全歼国民党军69师,取得重大胜利 。
       时光来到1949年,渡江战役的号角即将吹响,父亲所在的21军接到作战任务。那时父亲战伤初愈,部队领导考虑他的身体状况,安排他留守后方负责后勤工作。但父亲坚决不同意,他找到师政委,坚定地说:“我要打过长江去,解放杭州,解放全中国!”并拍着胸脯保证自己已完全康复,能冲锋陷阵。最终,上级批准他重返连队担任副连长。
       春节刚过,部队南下,父亲第一次坐上火车,从徐州前往蚌埠。到达长江北岸后,开始水上练兵。北方战士居多的部队,听闻长江“无风三尺浪”,心中难免忐忑。但在“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下,大家坚定了信念,克服内心恐惧。
       百万雄师过大江定在4月21日,而父亲所在部队4月20日晚便提前行动,目标是夺取长江中的湄水洲,为大部队渡江扫除障碍。湄水洲有敌人一个连驻守,父亲带领一连突击排,在夜色掩护下乘船出击。他们找来小电动机装在帆船上,起初不用电机,战士们用铁锹划船,尽量隐蔽。接近湄水洲时被敌人发现,双方交火,北岸我军炮火随即支援。突击排迅速开动机器、拉起船帆,加速前进。离岸五十多米时船搁浅,战士们毫不犹豫跳入水中,端着枪冲向洲上,用手榴弹、排枪和机枪击退敌人。敌人有的逃窜,有的趴在工事里装死。父亲他们占领工事不久,连长带领二排、三排赶到,共同坚守湄水洲,保障大部队顺利渡江。
       次日,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国民党长江南岸防线瞬间崩溃,敌军丢盔弃甲、狼狈逃窜。父亲所在部队一路穷追猛打,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常常顾不上吃饭、睡觉。遇到敌人稍作抵抗,敌人便纷纷投降。战士们收缴敌人枪械,命令俘虏集合后便继续追击,将俘虏交由地方民兵看管。尽管江南雨多路滑,但战士们士气高昂,不放过任何一个让敌人喘息的机会,迅速解放了江南大片土地。
       在解放战争期间,父亲参加了60余次大规模战斗。在丁塘坊激战中,他带领全班灵活作战,歼敌数十人,出色完成侦察、突击和掩护任务,且全班无一伤亡。战斗中,父亲多次负伤,军帽被打出三个洞,绑腿上两个枪洞还嵌着子弹头,因此被部队称为“铁腿铁脑袋” 。他臀部的一块弹片,直到1967年旧伤复发才取出,如今被省博物馆收藏。
       父亲作战英勇,荣立战功10余次,包括一次二等功和三次三等功。1946年10月,他被评为“战斗模范”;1950年10月,荣获“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称号,并获得解放勋章。1952年5月1日,父亲作为人民英雄代表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受到毛主席接见,此后还两次与毛主席会面 。5月2日,朱德总司令在北京怀仁堂接见了他。1978年,父亲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空军“三学”代表大会,受到华国锋主席及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等中央领导接见。
       父亲的故事,是无数革命先辈英勇奋斗的缩影,他们用生命和热血为我们换来今天的和平与幸福。希望同学们能铭记这段历史,传承先辈们的精神,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张亚红与父亲合影

       (本文作者张亚红,通信总站话务员,根据其父生前回忆整理,2025.8.)

       编辑:开门见喜